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2)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2)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认识与体会

摘要: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教育战略部署,必将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依法治教为保障,共同谱写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篇章。

二、改革开放40年教育体制改革释放的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举世瞩目的变化,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改革为此注入强劲动力,依靠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收获了丰硕成果,为全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进入均衡发展乃至城乡一体化新阶段,2016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2%,初中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4%、87.5%,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7.4%,面向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占“半壁江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599.01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0.28%。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城乡新增劳动力素质显著改善,为各行各业提供有质量、有专业、有技能的人力资源支持。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多贡献。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接近3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2.7%,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社会服务、传承创新文化、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形成了多样化的高地,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不断推进,高校牵头承担大量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产出大批标志性成果,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继续教育不断推进,多样化学习途径逐渐拓展。函授、夜校、广播电视学校、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学历继续教育体系渐趋完备,培养出数以亿计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用专业人才。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面向农村转移或务农劳动力、城镇在职或转岗人员、退役军人及其他社会成员,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每年参与者超过2亿多人次,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回想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约有80%不识字,1949年在校的只有3000多万小学生,100多万中学生,10多万大学生,大中小学在校生类似“倒图钉形”。经过几十年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普及,新世纪以来高校扩招,大中小学在校生成为“金字塔形”,2016年进而呈现“正梯形”,而同期世界上达“正梯形”的国家(地区)仅1/3左右。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入学(园)率达到中上收入国家门槛,在校女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与人口自然比大体相当,高校农村新生与人口城镇化率基本一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教育指数监测表明,我国居于前1/3,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包括各级入学率)”中,我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人力资源开发存量看,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接受高教比例超过17%,均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构建了基本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在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传统从改革开放以来重新光大,城乡居民旺盛学习需求成为教育发展不竭动力,最重要的是党领导人民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改革开放,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重要支撑。

三、改革开放4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40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一直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展开,而且随其变化而变化。以下三个关键因素,对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国家、区域、人的现代化:影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维度。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绘制的国家建设现代化蓝图,就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区域现代化直接对标国家现代化,根据各地实际协调推进。人的现代化从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形成谋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此,教育体制改革应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体制改革形成合力、协同行动。

——教育服务属性分化:政府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在非公共服务外,我国明确将公共服务分为基本和非基本两类,价值取向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行为法定、有限权责边界”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明晰政府在不同属性教育服务领域中的权责定位,并在以财政为主支持的公共资源和由市场配置的非公共资源中,明确教育服务供给方的行为规则,克服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存在的体制障碍。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教育体制改革运行的制度环境。政府处于教育体制改革主导地位,必然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统一设定地方的遵循原则和执行方向,地方决策总体上要同中央决策相配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科学设置中央和地方事权,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全面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以更好统筹教育体制改革决策与实施过程。

总结改革开放40年教育体制改革基本经验,拟归纳为四点体会: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包含教育治理现代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方向,向阻碍前进的顽瘴痼疾开刀,不断解放和增强教育发展活力,使教育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形成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多样化需求的体制,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依归,区分教育服务属性,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格局,重点是精准实现政府权责法定,施行清单管理;健全现代学校制度,依法规范学校自主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创新教育服务提供方式。在多媒体、自媒体新环境中,还需要政务公开法治化、公众有效参与、多元评价监测的跟进。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与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相辅相成。坚持重大改革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于法有据、依法依规进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体制改革成果,适时上升为人民的意愿和党的主张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实践条件不成熟需先行先试的,按法定程序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及时修改和废止。通过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促使教育系统治理步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顶层设计与激励基层创新有机结合。对重大改革事项,在国家层面确定标准统一实施;对涉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事项,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开;对涉及局部地区和学校的改革事项,注重发挥基层积极性主动性。近期新组建的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必将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凝聚各方合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教育战略部署,必将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依法治教为保障,共同谱写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篇章。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