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刘波:全面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3)

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发展历程、现状及挑战

(一)北京城市国际交往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北京市人民政府配合中央政府整体外交工作,设立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外交机构职能单一,城市对外交往活动比较稀少,主要承担一些亚非拉友好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国事访问的接待任务。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至第11届亚运会(1990年)。这一时期,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地区外贸及涉外事务的发展需要,北京市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活动,1979年3月,东京都与北京市结为友好城市,成为北京市的第一个友好城市,正式拉开北京友好城市交往序幕。1980年,中央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重新定位,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1990年9月,随着北京亚运会的召开,北京城市国际化水平加速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获得较大程度提升,位于北四环中路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新建筑成为北京新景观、新名片。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年)。199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首都经济”的概念,这意味着城市发展战略发生调整,城市对外交往不仅关注经济发展而且关注城市建设。这一时期,北京市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不断拓展对外交往活动,持续改善涉外环境,国际城市建设迅速发展。1998年至2002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二000年部长级会议、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外事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对外交往活动急剧增加。

2008年8月,随着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一大批国际服务设施获得扩容、完善和提升,初步形成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服务保障队伍。申办、筹备和组织奥运会促进了北京城市国际化进程,提高了城市知名度、竞争力和在世界国际大都市排名榜上的位次,奠定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大都市的基础。

第四阶段,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在奥运会后,北京提出了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并在制定“三个北京”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培育和形成了一批国际交往知名品牌,很好地发挥了首都资源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2009年10月,成功举办北京国际友好城市市长会议。同时,北京承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和国际会议逐年增多。

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提出“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四个中心”是北京核心的战略定位,引领着北京的发展方向。

(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背景

(1)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正蓬勃开展,2018年9月,将在北京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峰会。

(2)新时期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新使命。当前,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是深化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重要内容。2017年2月24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以透视历史、洞悉未来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视角,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课题,提出了新的进一步明确要求。

(三)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现状

首先,服务国家总体外交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1月,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发布了《2017年北京市政府重点工作情况汇编》,这份材料中,首次亮出北京市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成绩单。2017年,协助中央单位接待贵宾团组208个,安排参观考察活动共251场次、2270人次,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主场国际活动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首都的国际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其次,承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经济产业基础雄厚。据2018年3月发布的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3)显示,北京排名第十一。

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国际交往活力进一步释放。截至2018年5月,北京已经与51个国家的56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朋友圈”遍布全球,进一步加强文化、科技、体育、交通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第四,国际高端要素加速集聚。从2017年6月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发布的2016年度全球国际会议的数据看,北京接待国际会议的数量由2015年度的95个提高到113个,增幅近20%。从城市排名情况看,北京位居中国首位,亚洲第四,全球排名第15位。

第五,服务国际交往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比如,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国家会议中心、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际酒店、地铁等。

第六,国际交往的软件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服务环境不断完善,积极推出APEC商务旅行卡,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士办理永久居留证,简化来京签证手续,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等多项举措。

第七,国际化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国际社区建设加快,外籍人员的生活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人文环境不断优化,市民的文明素养和国际礼仪水平逐步提高,涉外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城市形象魅力独特。

第八,初步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信息发布与传播中心。比如,新华社总部、中央电视台(CCTV)等都在北京,此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境外媒体在北京也都设有站点。

第九,国际交往人才和智库资源储备较丰富。北京有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等学府,同时,正在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等,这些都为推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建立了优质人才和智库资源储备。

(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面临的挑战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顶层设计与主导推动还不够,缺乏对各辖区国际交往承载力与资源功能的研究与布局。城市国际交往系统的高效运转需要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北京有16个辖区,国际交往发展好的仅有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以及正在加强国际交往基础设施建设的怀柔区5个辖区,其中朝阳区国际交往综合程度最高,聚集了几乎所有驻华大使馆、90%的国际传媒机构、80%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70%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5%的国际金融机构,全市每年50%以上的国际性会议、1/3的国际展览在朝阳区举办;然而其他城区的国际交往比较有限。

二是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需求配合不够充分且不完全匹配,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距全球国际中心城市的一流标准尚有差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需要一个精致的环境和舞台,需要一些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品牌。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偏粗放式,不适应品质化、人性化、重细节的国际中心城市的高要求,疏解促提升工作任重道远。市民外语水平、公共文明意识与人文素养亟待提升。

三是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以夯实国际市场基础。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资源要素重组、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尤其是对利用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国际交往智能化、科技化形成“弯道超车”的研究不够深入。

四是城市人文魅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城市文化的国际辐射效应不够强。尽管北京总体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北京带有“国际性”或“国际范”的文化交往、文化消费和文化体验,与全球国际中心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五是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落户数量少,国际角色地位不够突出。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在国际事务、国际交流中活跃度不够,缺少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组织入驻;与广州、上海等国内城市相比,在参与国际城市与地方政府的制度规则方面,灵活性欠缺;基于城市安全等诸多因素限制,举办世界级高规格国际会议会展和交流活动的数量少。

六是涉外管理服务与外事保障机制还须完善。在涉外信息平台、国际化社区建设、生活服务、涉外医疗、国际学校、语言服务、法律咨询、外籍人员社保等方面需要提高专业化水平。

七是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城市病”等城市宜居问题突出。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