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

北京印象

摘要:从毕业租房到住筒子楼、住中转房,再到现在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上下班乘地铁从“四线三换乘”到“三线两换乘”,再到现在的“两线一换乘”,可以说,除了我热爱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没变,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随着北京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现在的北京,对于我而言,已不单单是一个生活的场所,而是一种情怀,一种强大的精神鼓舞,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我出生在河北省邯郸市的一个小山村,标准的“80后”。未能亲身经历改革开放前的过往岁月,未能亲自见证改革开放大幕正式拉开,却十分幸运地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长大。我成长中的每一个足迹,都如实地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点滴变化。

2004年,大学毕业的我,只身来到北京,开启了我与北京的不解之缘。14年,相对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征程来说,虽不算漫长,但在这期间,北京发展速度之快、发展态势之好,着实令人惊叹。我在北京学习、工作、生活的14年间,我的父母共来过三次。

第一次是2004年9月,我研究生报到的时候。那时候,手机还没有完全普及,我们全家只有我有一部二手的TCL翻盖手机,还是爸爸为了奖励我被北京科技大学录取为公费研究生专门为我买的。妈妈没上过学,那次是妈妈第一次出远门。她很兴奋,却又十分紧张。在从邯郸到北京近7个小时的火车上,她的目光几乎没有离开过行李架,生怕自己的行李被别人拿走。当时都带的什么,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我们每人手里都是大包小包,每个包都塞的满满当当。妈妈全程“呵护”着她在出发前特意为我蒸的那一袋子馒头,具体有多少个我没了印象,只记得刚开学的头一个星期,我没有去过一次食堂。那时候北京已经开通了包括1号线、2号线和13号线在内的三条地铁。由于从北京西站到学校没有直达的地铁,我们的行李也较多,所以最终选择了乘坐公交。到了学校,办好了入校手续,爸爸帮我把大大小小的行李扛到宿舍,妈妈帮我铺好了被褥,整理好衣服,就匆匆赶往车站,乘坐夜里的火车回家了。每当提起那次对北京的印象,妈妈总会感慨到,当时就觉得北京的车站真大、真热闹,北京的公交车真长、真宽,北京的路真直、真干净,北京人真好,一上车就有人给让座。

第二次是2010年5月,我要生宝宝的时候。那一年我已经毕业,并已在清华大学从事基层党组织工作近3年。那时候,奥运会对北京发展的积极效应已经凸显,奥运之后的北京已经“更高、更快、更强”。北京地铁又开通了4号线、5号线、8号线等4条线路,站点更多了,列车更快了,人们的出行更方便了。那时候的地铁票价仍然是2元。从东五环外的管庄到西北四环的清华大学上班,我需要步行到地铁,乘坐八通线,换乘1号线,换乘2号线,再换乘13号线,然后再步行才能到。虽说时间较长,但起码不堵车,时间有保证。爸爸妈妈第二次来京乘坐的是特快列车,4个半小时就从邯郸站到了北京西站,比原来的普快列车节省了2个多小时。那次我有孕在身,没有去北京西站接他们。爸爸上过几年学,又常年在外打工,也算是个文化人,再加上有手机,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就这样,在我的“远程”指导下,他们顺利到达了约定站点。虽说原本1小时的地铁车程,他们用了2个多小时,但能够主动学习、敢于开口问路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这么多年,爸爸妈妈传统而朴实的思想依旧没有改变,大包、小包、短扁担,花椒、小米、玉米面,出远门还是如搬家一般。说起这次对北京的印象,妈妈说了两个字:快和大。北京地铁速度快,北京人走路快;北京地方大,到哪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三次是今年的5月份,我已经在清华大学从事基层党组织工作11年,女儿也已8岁。我搬了新家,买了车。这一次爸爸、妈妈带着小侄子来北京看我。在出发前,爸爸专门叮嘱我,不要开车接,他们要感受一下北京的地铁。我从手机上给他们买好了高铁票,弟弟开车把他们送到了邯郸高铁站,爸爸还不时用手机给我发他们候车、坐车的视频。1小时53分,他们就从邯郸东站到了北京西站,几乎与我从家到北京西站的时间相同。这一次,他们转变了思想,“轻装上阵”,没有了大包小包的行李,取而代之的是不大的行李箱和一部可随时拍照的智能手机。从北京西站接上他们,不用像第二次来京一样,出站并步行到军事博物馆才能乘坐地铁,而是直接从北京西站,不出站就可乘坐9号线。在换乘6号线的时候,作为北京地铁的铁杆粉丝,我自豪地给他们介绍北京地铁的发展线路、主要站点、换乘方法及地铁标识。站在宽敞舒适、干净明亮、人流如潮的地铁站台,欣赏着地铁站颇具特色的艺术设计及人文景观,看着一幅幅密密麻麻的地铁线路图和连续、清晰、通俗易懂的换乘标识,他们对北京地铁的发展速度连连惊叹。这一次,他们在北京居住了18天,不仅看到了北京的高楼鳞次栉比,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欣赏了北京周边优美的自然风光,品尝了北京的特色小吃,体验了北京的便捷交通和快捷的生活节奏,还切身感受到了北京的包容、博大、创新,以及独特的文化魅力。

回老家之前,爸爸与我聊起我在北京生活的各种变化及我对北京的印象,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从毕业租房到住筒子楼、住中转房,再到现在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上下班乘地铁从“四线三换乘”到“三线两换乘”,再到现在的“两线一换乘”,可以说,除了我热爱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没变,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随着北京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现在的北京,对于我而言,已不单单是一个生活的场所,而是一种情怀,一种强大的精神鼓舞,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我是一个幸运儿,改革开放一路向前,既改变了中国,改变了北京,也改变了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