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通县师范学校,被分配到密云县西驼古小学,翻过歪坨山就是河北滦平县地界。几间破旧的教室:石头垒的墙,头上顶月光,四面都透风,冬天冰冰凉。山区条件艰苦,可想而知。
时光流逝。1976年7月23日,我们陈家峪学校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学校周密组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和赵老师趟着大洪水保护学生回家;特别是乡党委、乡政府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抗洪救灾的过程让我难忘。尤其是我出席了密云县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会,第一次戴大红花,第一次由县领导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证书。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工作,不辜负党的关怀和希望。
1985年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全社会受到的尊重。国家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1991年,中国教育报举办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当时我43岁,在深山区工作23年。生活的艰苦、学生的可爱、同志的温暖、家长的真情时时引起我的激情,非一吐为快不可。那年4月初,我把76年抗洪事迹写成稿件,投给中国教育报,没想到发表了,题目是“难忘的日子”,编辑还给我写了回信。据报载,建党70周年散文征文活动开展一年,编辑部收到来稿8000余份。我一个平平常常的山区教师能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得到编辑的尊重和认可,做梦也没想到。手捧这沉甸甸的回信,我感动极了,遥望北京,向贵报以及编辑默默地表示崇高的敬意与深深的祝福。
1992年,我调到十里堡中学,我们政史地教研组有13名教师,我当教研组长。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我们先后到北京126中、密云二中等先进校学习教改经验,看东北、华北地区优秀教师录像课,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明确改革方向和课堂教学要求,为教师上好课打下了基础。
我们教研组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人每学期学一本教育专著、献一节优秀课、写一篇论文,该活动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于润国、李杨杰、张石磊等同学先后考上了市重点中学——清华附中。1993年至2000年,我校政治中考“三率”(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在全县名列前茅;1996年全县第一,县教育局授予我校政史地教研组流动红旗;同时我们组有三位老师的论文荣获县级奖。我写的《“三个一”活动是提高教师水平的好方法》在北京市贯彻三个教学文件的论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1997年10月,我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9年12月,此文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特刊155页上,我像喝了蜜一样,心里甜甜的,进一步感受做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几十年教育教学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逐渐增加教育投入,教师先后使用的主要教具有黑板、投影仪和计算机。2008年10月,我的《教具升级看变迁》刊登在《京郊日报》“我的30年有奖征文”版面上。文章结尾是:岁月如歌,三种教具真实地反映了祖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它所展示的一幅幅画面,不就是祖国巨大变化的见证吗?
如今,我已退休,平时上老年大学,学些诗词鉴赏、摄影、计算机等课程。作为密云区文化志愿者,我有了新的感悟就写点小文章,宣传正能量,深感惬意。
现在,教师工作已成为社会上受人尊敬和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这都是党领导的结果,都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福气,是祖国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发自肺腑的说一句话:饮其流者怀其源,尊师重教谢党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