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2)

黄旭华(2)

摘要:是他与他的战友们,以岁月和心血凝铸,为共和国开启了核潜艇的历史新篇章,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 2北京之约 —

这就像部队行军,已经有侦察兵探出一条准确道路,再没有必要去走弯路。

——黄旭华

1958年的夏天

1958年8月,阳光炙热。

34岁的黄旭华疾走在首都北京街头。

此时,黄旭华是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一室潜艇科科长,接通知说北京有工作任务,请他跑一趟。

黄旭华没带什么行李,想着忙完手头的事就可以回。上海家中,大女儿黄燕妮不到一周岁,刚出了牙,正招人爱。

报到那一刻,黄旭华才知道,要参与新中国核潜艇研制!

美国、苏联先后有核潜艇下水,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中央决定组建造船技术研究室(后改为〇九研究室)。黄旭华有过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被选中。

当时有一个说法: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核潜艇航行6万海里,这要是用柴油作燃料,需要近百节火车皮来拉。

核潜艇能潜在海底几个月,即使国家受到毁灭性核打击,只要还有一艘核潜艇,也足以给敌人以同样毁灭性的还击。所以,核潜艇的研制在任何国家都是高度机密。

领导提出要求,严守国家机密,甘当无名英雄,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打扫卫生。

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富强而奉献!这不正是抗战的炮火中,那个流浪求学少年郎的期盼么?

黄旭华热血沸腾,就地留在北京。

李世英对丈夫的工作有着天然默契。黄旭华不说,她也不多问,清点了丈夫衣物后,托人从上海带到北京。

就此,黄旭华隐姓埋名,开始与妻女四年的分居生活。

图纸与模型

成立不到10年的新中国,朝气蓬勃。

29人组成的造船技术研究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真正的核潜艇什么样,大家都没见过,但就是有着一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1959年10月国庆十周年,赫鲁晓夫来华,我国再次向他提出援助研制核潜艇的问题,他傲慢地拒绝了。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说:中国想造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

当月底,毛主席在与周总理研究发展尖端武器的时候,说出了鼓舞一代人奋斗终身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没有任何外界援助,面对前无古人的难题,黄旭华和同事们从调查研究入手。

他们在海量的杂志里,大海捞针般寻找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把零零碎碎的资料分析整理,汇总成为核潜艇的总体布局。但是,这个东西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大家心中没底。

就在这时,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黄旭华和同事们非常兴奋,把模型拆了装、装了拆,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和他们凭借零散资料画出的图纸基本吻合。

这不验证了大家的探索嘛!没错,核潜艇就是这个样子!

仅用3个月,黄旭华和同事们提出了5个总体方案,其中3个为普通线型,2个为水滴型。

三步并作一步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潜艇是水滴型。

水滴,大海的一分子,能与大海融为一体;水滴型核潜艇,摩擦阻力小,水下机动性和稳定性好。

为了这个“美丽的遐想”,美国谨慎地走了三步——先把核动力装在常规线型潜艇上,再建造水滴型常规动力潜艇,最后结合成核动力水滴线型试验艇。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是分三步走,还是一步到位?

带着方案,黄旭华和同事们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拖曳水池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刚建成不久,尚未通过验收,仪器仪表等装备都不齐全。

为确定水滴型艇水下高速航行时的机动性和稳定性,黄旭华带着一帮技术人员,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小半年。水池长度只有100多米,有些试验无法完成,黄旭华提出,用人工增加激流的方法来弥补水池长度的不足。

反复进行了各种试验后,终于建造了一艘25米长的模型小艇,只容一人进去操纵。模型艇在北海走了一段时间,大家普遍认为,“这条艇,比常规艇好操作”。

黄旭华信心大增,毅然敲定核动力水滴型潜艇。“这就像部队行军,已经有侦察兵探出一条准确道路,再没有必要去走弯路。”

1961年11月,黄旭华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〇九研究室副总工程师。

1962年底,李世英调到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