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乡土生活的现代价值(5)

摘要: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来看,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扶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目标的实现,全都离不开乡村的发展建设。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本期报告中,专家不单为我们分析了现代人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还通过一个个民俗文化实例诠释了深刻认识自身文化传统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需遵从的三项原则,敬请关注。

我再举一个例子。

10

这是彝族的赛装节,彝族的支系特别多,图示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他们的服装上绣有马缨花,颜色艳丽,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当地人认为马缨花代表着多子多福,是不允许采摘的。他们的民族文化及服装审美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不过今天我希望大家关注的并不是这些内容,而是要追问一句为什么他们这么多人愿意聚集在一起过这个节?为什么他们具有这样的高度认同感?

单就我们调研过的这个彝族社区来说,历史上的彝族有一种“伙头制”,简单来说就是大家轮流担任领导,管理村落的日常事务,一年一轮换。村里田地的收成都会统计到领导那里,再由领导给大家分配。宏观一点思考有点像现代社会的纳税,我们纳税给政府,再由政府管理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构。赛装节实际上是每年更换伙头之后举办的社区聚会,聚会后还有祭祀神祇的仪式,之后就可以开田进入春耕了。到了来年的同一时间,大家又开始讨论更换伙头、聚会,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

作为村落领导的伙头还有很多细致的需要遵守的民俗约定,比如如何待客,做事要公平公正,需要承担很多的责任等。没有公田了以后这个制度还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65年底才中断,这是相当令人感动的。对于“伙头制”来说,没有公田就意味着领导没有经费,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要继续履行领导的职责,那这个领导就光剩下什么?支出,也就是赔钱。久而久之村人都入不敷出还不上债了,这个传统也就延续不下去了。我了解到,最后两次实行“伙头制”是在1964年和1965年的时候,由村里的两个特别有能力,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兄弟担任领导。在他们的文化传统里有一种基本的观念,谁当领导是要费力吃亏的,为了履行领导的职责,即使欠了债还不上也要把事情做好,对现代社会来说这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觉悟,也是因为受到了客观因素的制约。因为他们终生都要在这个村落集体中生活,担任领导那一年干得是好是坏决定了他们在村里的评价和位置,甚至会影响到祖先及后代的评价。正是这种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使他们能将这项传统坚守下去,延续了很长时间。日常生活中的彝族还有其他的信仰,比如毕摩文化。一个穷困地方的人们能具有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无疑是令人惊叹和感动的。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