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乡土生活的现代价值(7)

摘要: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来看,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扶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目标的实现,全都离不开乡村的发展建设。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本期报告中,专家不单为我们分析了现代人对乡土文化的认知,还通过一个个民俗文化实例诠释了深刻认识自身文化传统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需遵从的三项原则,敬请关注。

从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对当下有指导意义的一些东西。比如刚才说到的摩梭族走婚。通过对摩梭文化的调研我们发现,就结果来说,这种文化呈现出的摩梭人的社会现状是:他们的儿童有人抚育,老人有人照料,这两个指标令他们的社会结构非常稳定。此外,妇女一辈子都不用离开母亲,这是多么令人有安全感的事啊!认识这种文化,务必要先真正地去了解它,然后发现它真正的价值。现在我们提倡创新型发展,在哪个方面创新呢?我觉得首先要在文化理念上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

传统社会中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强调秩序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以争取用最低的管理成本有效管理不同的生产力单元。过去,无论是国家、族群还是家族,对一个地方的管理都会形成一套管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变迁,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并作出调试。我认为要维护这种体系和秩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共同体,永远使集体所拥有的共同利益处于最大化,从而达到令维护它的成本最少、最优的目的。

中国乡土社会的习俗体系,以文化之网维系着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包含着具有多样性的人类生存智慧,这种智慧对中国未来的建设发展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我们不说向这些传统学习,但它至少是一面能够照鉴现代社会生活的镜子,也许我们关于未来的一些想法就和过去的一些观念和主张不谋而合。这种对传统,对乡土社会的发现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文化学者来说更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它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素养,反映了对不同文化,尤其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探寻诉求。任何文化或文明体系如果失去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了解和认知,就失去了具备优秀创新能力的基础这是哪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会例外的。没有一种文化能斩断自己的尾巴,它一定是建立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大力提倡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具有非常深刻的含义。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中华民族对自身传统的重新认识和借鉴。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面向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保护乡土文化价值

乡村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从乡村中发现了很多价值,那么怎么才能保护这些价值呢?我们迄今为止对乡村做的事,是否切实保护了它的价值?保护乡村价值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我想简单把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体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具有全局意义的乡土社会传统智慧并不是城里人的纪念品,而是要全面伴随城乡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财富。农村不应仅仅是城市的后花园和扩张空间的储备。对乡土价值的低估和利益诉求的功利化、庸俗化、多元化,使得乡土文化保护表面化、碎片化、商业化成为常态。而非自治的“传统”和“优秀”的选择权的异化,常常在逻辑起点上就失去了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举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在贵州有一个村落调研点。十几年了,就说当地老百姓的房子,城里人认为旧房子很珍贵,应该保存起来,于是就纳闷他们怎么把老房子拆了改用钢筋水泥,包括知识分子和搞古建筑的专家在内,也都认为老房子应当保留。但是如果你跟当地老百姓一块儿过日子,你就知道贵州的地皮是非常非常紧张的。为了节约空间,他们连晒谷子都是在竹竿支起来的架子上。把谷穗挂在一根根竹竿上,既防止耗子糟蹋粮食又能保持新鲜,不进粮仓,也不需要多余的房子贮存。村里人去串门的时候就挑个担子,前后都挂着谷穗,吃的时候现脱粒、打米,所以他们吃得总是比城里人新鲜健康。正因为贵州的土地资源稀缺,所以它大部分的土地都用来种地了,那么在建新房的时候,当地人考虑到钢筋水泥房的房顶可以干很多事情,就实用性和空间利用率来说它比传统民居增加太多功能了,自然就用水泥房替代了传统民居。城里人来了之后说,我补你钱,你再把瓦片房盖回来,为什么?你不这样搞谁来旅游,谁来瞧你?这种旅游景点的打造就使农村成了城里人的纪念品。

乡村的很多文化价值被低估,主要表现在以旅游为目的的乡村规划和设计上。现在我们一提到对农村的开发,首先就是对土地的占有和流转,这种把农村利益和土地、人和土地割裂开来的做法,我认为是具有很大风险的。即使让社区组织将人们的力量都凝聚在一起打造一种符号,这种保护的意义也并不是很大。我不反对符号化的保护,但是保护要与当地文化结合,尤其要将群体性共同体文化的核心统一起来。如果我们强硬地把商业化作为一种优秀的选择加诸在农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依靠商业化呈现出一种非自发形成的由人编排的文化传统,这是否符合当地民众的意愿呢?通过进一步地追问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开发实质上不能称之为社会建设,而是在利益驱使下把乡村资源化的一个过程,对乡村的长期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