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名句,警示着人们如何奋斗,走好人间正道。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也指出: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习近平总书记则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动机,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即追求物质福利和富裕水平的提高。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劳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就是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渐进过程。正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巨大驱动力,推动着改革开放的巨轮乘风破浪、永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奋斗。央视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热播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决战兰州》中披露,解放兰州城时我军牺牲了8700人。在攻占沈家岭战斗中,31团夺下第二道防线时,全团1500多人只剩下200人。30团又冲上去,打到山顶,马家军的炮弹倾泻下来,将山顶削掉两米。沈家岭之战39天后,新中国成立了,近万名年轻的生命就倒在了新中国成立前的门口。记者问幸存的老兵,为什么那么拼那么冲?有位老兵说,就是为穷人打天下,为了穷人过上好日子。为人民前仆后继英勇牺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今天,人民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的牺牲奉献奠定的坚定基础。
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给国家带来繁荣富强,给人民带来幸福安康。当然,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递进性,不能搞“齐步走”,更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胖子、一夜暴富,幸福都是点滴奋斗积累的结果,我们只是时间要抓紧、步伐要加快、力度要加大。
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好多人饭都吃不饱,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今天我们要珍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让先辈们的鲜血白流。我们当前一定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经历了十年动乱和两年徘徊之后,邓小平清醒地意识到:“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振聋发聩的声音,如同催发神州万物生机的春雷,让人们从长期“左”的禁锢中警醒。
1978年12月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勇敢地冲破了所谓“两个凡是”的束缚,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果断地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走自己的道路,艰苦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徘徊与迷茫中,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有一种巧合叫心灵相通。就在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在十一届三中全上庄严地设计中国未来的蓝图时,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浑身泥土的农民正在订立一份包产到户的契约。中央委员和普通农民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讨论着同一个主题——改革。党中央充分肯定了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并满腔热情地保护这株破土而出的幼苗。
于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义无反顾地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1982—1986年连续5个关于农业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在希望的土地上播种幸福的八亿农民指引方向、排除路障,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中国农业一举打破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以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使占世界22%的人口得到了温饱,中国农民在改变土地形象中改变着自己的形象。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以年产值连续超过农村社会总产值50%的事实,向世界展示着新时代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力量。2004年到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对保证“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发挥了大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