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整体逻辑(4)

摘要:党的十九大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并全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理论品格。

首先看总布局,就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看总任务,党的十九大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奋斗目标提前到2035年实现,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更高水平的目标。

这里有一个新的命题,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会转化,主要基于三个理由:

一是我国社会生产不再落后。四十年前的落后是什么?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经济短缺、凭票证的时代。今天,我国大约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都进入世界前列,在这种情况下再说落后就不符合实际了。可以说,我国社会生产总体上已经不再落后。

二是人民需求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我们强调的是物质文化需要,实际上就是吃饱的需求,吃饱的需求满足之后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八个更”,他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八个更”就是说我们的需求面在扩大,需求层次在提高。但是总体上看,这“八个更”中的前七个仍然是强调物质方面,第八个则是强调文化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概括提升了一个层次,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一系列的新需要就凸显出来了。因此我们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有了新需要,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三是目前制约人们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什么是不充分?我们目前能够制造出很多初级产品、低端产品,但是在制造高科技产品、高端产品上还有困难。同时,我们的创新水平、技术水平还不高,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这也是不充分、不全面。什么是不平衡发展?城乡、区域、人群间的服务水平差距都比较大。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不平衡发展就是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是影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了七个战略,这七个战略的排序基本上就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逻辑:前三个战略是解决不充分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展靠的就是科技、人才、创新;后四个战略解决的是不平衡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解决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不平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解决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不平衡。影响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都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一问题造成的或者派生出来的。

实际上,我们当前要解决几个重大问题:一是从国家目标来看,要解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我国在诸多方面依然不强、依然薄弱的矛盾;二是从人民需求上讲,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从国际上看,要解决中国发展和一些西方国家、守成大国对我国的遏制之间的矛盾。

(四)重点部署:改革、法治、国防、外交、党建

顶层设计下面还有五大支柱,通过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五大支柱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中的后五个明确,其中三个明确是关于治国的(对内),两个明确是关于安邦的(对外)。从治国来看,“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解决规则问题;“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是解决领导力量问题。从安邦来看,“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外交建设。

(五)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十九大报告在第八个明确里谈到的“三个最”——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我们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针对党的领导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我们提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从实践看,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党对高校的领导、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等等,这都体现了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六)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

这一点主要讲实践要求,实践要求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的十六大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八项基本要求。那么,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加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概括为十四条。以前,我们讲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则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如何把握与牢记十四条基本方略?我想用“五三三一二”五个数字来概括一下。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