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经典

重温“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经典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与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创出来的迈向马克思恩格斯指明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实践证明,它本身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实践也证明,如果断了源流,如果停在表面、理解得不深不透,自己误解之外再加有用心的误导,也是要犯错误的,现实当中忘记初心、背弃使命、迷失方向、走入歧途的大有人在。

在今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才是我们共产党人要常读常悟的“真经”,它最集中、最原汁原味地告诉我们,共产党人当初为什么出发、向哪里出发,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是怎么来的。了解和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原理,才能深刻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和走向,防止忘本和走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离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搞不出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而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更搞不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际哪头不通都不行,不懂理论、不懂实际、不懂结合,都搞不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美好生活。深刻领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领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在改革开放已经走到40周年这个“不惑之年”的今天,悟透这个理论逻辑,才不会迷失方向、腐败变质;才不会让历史周期率重演,才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行稳致远、终成正果。

革命导师恩格斯,是马克思的革命战友、思想挚友、生活密友,被马克思称为“第二个我”。他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本真正的“大家真书”,正文翻译成中文只有3万多字,浅读一个晚上、深读三个晚上差不多就能读完。这是领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必读书,这是很有文采、好读好懂的马列经典,马克思称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经典著作?它是怎样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启发和帮助呢?

一、一本特点鲜明、入门必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

1.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斗争性的体现。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面对矛盾和困难、风险和挑战,只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才能生存和发展。面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攻击,面对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的羁绊,马克思主义不能不奋起斗争。

(1)170年前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批驳了资产阶级舆论对共产党人的种种污蔑,也批判了各种反动的、保守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潮,在破与立的结合中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主义政党正式诞生。从此时起,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上特别是工人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成立了以马克思为灵魂的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标志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争取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达到新的水平。

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经过巴黎公社的失败和第一国际的解散,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时期;同时,经过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这时,欧洲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利用各种手段收买工人阶级中的上层分子,培植自己的代言人,掀起各种错误思潮,向马克思主义发起挑战。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者从工人运动内部歪曲、诋毁、篡改马克思主义,瓦解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作用,消解工人阶级的斗争意识,破坏社会主义事业。

柏林大学讲师杜林博士正是这些错误思潮的典型代表。1871年至1875年间,杜林先后发表三本大部头著作,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领域宣扬唯心主义先验论、庸俗经济学和冒牌社会主义学说,“这三支论证大军被调来攻击所有前辈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特别是马克思”,扬言要用他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来一次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变革”。这件事发生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两派刚刚合并,正需要统一成一股强大力量,而杜林散布他的荒谬理论,准备在他的周围建立一个宗派,形成未来政党的核心圈,以破坏工人运动的统一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当时,杜林不仅突然宣布自己改信社会主义,而且以社会主义的“行家”和“改革家”自居,向公众推出一整套详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完备的社会改造计划,因而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蛊惑性。一时间,严重误导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造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弥散,不少青年崇拜杜林,信奉起杜林主义;甚至,当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后改称社会民主党)的一些领袖也看不清楚,一度被杜林的“理论体系”所迷惑,还写文章在报刊上公然吹捧杜林,把杜林看成是虔诚的社会主义者,给党内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这就危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2)面对杜林等人发动的挑战所带来的严重形势,恩格斯毅然“亮剑”,说:“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必须应战,把斗争进行到底。”为了回击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消解杜林思想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危害,清除杜林思想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影响,从思想上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也为了让马克思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资本论》,在党的领袖李卜克内西的直接建议和马克思的积极支持下,恩格斯毅然放下手头正在做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工作,立即着手写书批判杜林的荒谬理论。

从1876到1878年,恩格斯用了两年时间创作和发表了系列文章,完成了《反杜林论》一书,不仅彻底批判了杜林学说,消除了它的有害影响,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各种其他社会主义的界限,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有破有立的论述,产生了强烈反响,获得了巨大成功:有力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推动了欧美主要国家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克服了思想混乱、端正了指导思想、明确了行动方向,促进了19世纪80、9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新崛起,推动了人类进步事业。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书,就是将《反杜林论》这本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中最重要的三个章节摘编改写而成的,是批判冒牌社会主义错误思潮的理论斗争成果,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的创新成果,也是集中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理论建设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斗争中创新发展的规律。恩格斯深有体会地说:“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

马克思曾谈到,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就是“斗争”。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名言,也说过自己读《共产党宣言》只取其四个字,就是“阶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还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没有斗争就没有发展。不敢于、不善于对错误思潮斗争,马克思主义写进了宪法也会发生被边缘化、空泛化的现象。

2.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反杜林论》作为一部学术性著作,从理论上全面揭露了杜林主义的浅薄、荒谬和危害,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作为重大理论斗争成果的学术性著作,还不适合直接在工人群众中进行宣传普及,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实现学术理论的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1)为了在普通工人群众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消解各种空想的、保守的、反动的、冒牌的社会主义思想在群众中的有害影响,应法国工人党革命派领袖拉法格的请求,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中引论里的“概论”和第三编“社会主义”里的第一章“历史”、第二章“理论”这三章抽出来,经过修改独立成书,由拉法格译成法文,于1880年在法国的《社会主义评论》杂志上连载,随后出版法文单行本,书名是《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法文版在说法语的国家,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受此鼓舞,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提出用德文出版,以扩大在群众中的宣传,经作者同意,出版了1882年德文单行本,书名就是后来通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在这本书中,为了让学术性著作适合群众阅读的需要,恩格斯对《反杜林论》中的原文作了28处补充和修改。形式上,删改了一些不必要的外来语,只留下工人群众已经熟悉的外来语。特别是,作为重点的正文第三章篇幅相对较长,为了让工人群众更好掌握,在结尾部分对这一章增写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概述,使读者对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目了然。内容上,由于概括了工人群众的一般生活条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工人群众比所谓“有教养”的资产者更容易理解;考虑到那些所谓“有教养的”读者由于自己的眼界对社会主义的惊人无知和巨大误解,恩格斯还加上了许多说明,以扩大读者面。

(2)这本书中文单行本由“四言三章一附录”组成,即前言、序言或导言四篇,正文三篇,附录一篇。全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联系实际、关注大众,理论性、针对性和可读性都是很强的。

“四言”部分:便于读者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精神实质。1880年法文版前言,实际上是马克思为读者写的作者小传和简要书评。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恩格斯特别谈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有德国的辩证法,同样也必须有英国和法国的发达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就是说它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新的理论创造。1891年德文第四版序言,介绍了德文第一版出版以来的积极反响和第四版的修改情况。1892年英文版导言,是一篇有丰富理论内容的重要文章,曾以《论历史唯物主义》为题单独发表。恩格斯指出,“本书所捍卫的是我们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恩格斯十分精炼地概括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恩格斯运用自然科学的成就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批判了不可知论企图为宗教辩护,阐明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运用唯物史观重点考察了英国资产阶级从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宗教走向提倡宗教反对唯物主义、从革命走向反动的历史演变,揭露了资产阶级利用宗教愚弄和毒害无产阶级的险恶用心(说什么要拯救社会“必须为人民保存宗教”),指出宗教救不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势不可挡。

正文部分:“文”与“题”高度一致,三章内容与书名关键词一一对应,条理清清楚楚,层次明明白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书,书名中有四个关键词:“社会主义”、“空想”、“科学”、“发展”,正文内容就是围绕“社会主义”依次展开为三章:第一章讲“空想”,也就是空想社会主义,讲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第二章讲“发展”,也就是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发展到科学,讲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第三章讲“科学”,也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讲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这样,正文三章浑然一体,形成结构严谨而又顺理成章的有机整体,十分便于大众阅读。

附录部分:取名《马尔克》,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德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发展前途的重要成果,曾以《德国农民。他过去怎样?他现在怎样?他将来会怎样?》为书名出版了单行本。这个附录对于我们今天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有参考价值。面对欧洲农业在美洲农业竞争下发生衰败的现实,恩格斯提出了一个不靠资本家而实现乡村复兴的办法,主要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继承和创新马尔克(村社)制度,实现小农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变、手工农业向机器农业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就地工业化城镇化的转移,实际上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指明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正确方向。

(3)这本只有几十页的小册子,受到当时党内外的普遍欢迎。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很快被译成波兰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俄文、丹麦文、荷兰文、罗马尼亚文、英文等10种文字,单是德文本就印了4版,版本和发行量超过了其他任何社会主义著作,甚至《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也没有这么多译本。马克思对这本书高度评价,在亲自给法文版写的前言中,称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后来列宁也说,它是“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在中国最早翻译发表的恩格斯著作就是这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发表在1912年的社会党刊物《新世界》上。此后,1928年上海创造社出版了朱镜我的中译本,1938年延安解放社出版了吴黎平的中译本,1945年延安解放社又出版了博古校译的中文本。新中国成立后,这本书得到了广泛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选集》《文集》都全文收入,还出版了很多单行本。这本小册子对中国人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社会主义必胜帮助很大。毛泽东一生多次把它列为干部必读书,1920年就列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必读书目,1945年党的七大期间列进五本干部必读书,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列进十二本干部必读书,1963年又列进三十本干部必读书。最近,为响应党中央倡导读经典、悟原理,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人民出版社推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辑”15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是其中之一,是目前翻译最好的中文版。

这本书之所以在当时和后来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是因为它坚持了问题导向、回答了大众疑问,而且是因为它是成熟时期的恩格斯(1880年恩格斯正值60岁,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造达到高峰时期)对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学说既系统又简明、既深刻又通俗的总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强的说服力、影响力、传播力,不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如果说普通读者读巨著《资本论》暂时有困难,那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则是读马列经典必读的入门书。

3.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著作。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很好的入门书,而且是浓缩版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要求人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分门别类的孤立学问,也不应该实用主义地选择性对待。多年来,由于一些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就把马克思主义切割成三部分,作为孤立的“学问”分别去讲,甚至只讲哲学、经济学中的“有用的东西”,而淡化和回避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讲不清。结果,搞得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要领摸不着头脑。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经济学不过是为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由此产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主题、实质和灵魂。在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它们是结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的,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理论体系。恩格斯在这本书的导言中说:“我的对手的包罗万象的体系,使我有机会在同他争论时用一种比以往更连贯的形式,阐明马克思和我对这些形形色色的问题的见解。”到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时候,《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都已发表或写成,马克思主义各部分基本原理已经系统化,恩格斯在这本小册子中,十分精炼地将它们融会贯通地体现在全书正文各章中,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1)正文第一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评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缺陷和贡献,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关于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有一段客观的分析:“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这显然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以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

接着,恩格斯批评了一班思想浅薄的庸人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挑剔、嘲笑和攻击,在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空想性的同时,以唯物辩证的观点热情肯定和具体介绍了空想社会主义“处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例如,圣西门发现法国革命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斗争,他主张“人人应当劳动”,提出政治应当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傅立叶提出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他把人类的历史分为蒙昧、野蛮、宗法、文明四个阶段,揭示了处于文明时代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本质,说它是在“恶性循环”中运动、在不断制造又无法克服的矛盾中运动,贫困竟然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同最响亮的词句相对应的到处都是最可怜的现实。在欧文看来,新的强大的生产力,提供了改造社会的基础,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只应当为大家的共同福利服务,不能仅仅让个别人发财而让大家受奴役,他还认为,工人合作社的创办已经在实践上证明,无论商人或厂主都不是必不可少的人物。这些天才思想从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创立提供了养料。尽管如此,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总是把社会主义当作理性和正义的体现,把希望寄托在极少数的天才人物身上,结果,社会主义在各学派辩论的激流中,逐渐变成折中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所以,恩格斯指出,为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2)正文第二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伟大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作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发现,把社会主义置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个现实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一门科学。

这一章主要是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恩格斯概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历程: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讲到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再讲到近代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然后在吸收前人哲学成就基础上,马克思完成了思维方式从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到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变革,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历史完成了从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变革。摆脱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这种旧思维方式的束缚,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历史、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结果有了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恩格斯说,面对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规模阶级斗争的爆发,当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和谐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学说完全是撒谎”,当时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这样,“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按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研究社会主义,就必然要研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结果又发现:“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的剥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人的劳动力,他从这种劳动力榨取的价值仍然比他对这种劳动力的支付要多;这种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由以积累起来的价值量”,这样,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秘密的剩余价值理论被提出来了。运用哲学上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上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伟大发现,来重新研究社会主义,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就转变为现在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说,以往的社会主义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现在的社会主义被看作历史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以往的社会主义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斗争的经济过程和从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这样,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消灭私有制为标志的科学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消灭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和理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有机整体。

(3)正文第三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问题的原因,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到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不断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通过头脑从生产的现成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指示的这种研究方向,恩格斯分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指出: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同封建制度发生冲突,结果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可以自由发展的自由竞争等社会制度,让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力,又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冲突,爆发了新的更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提出了资本主义何处去、无产阶级怎么办的时代问题。而科学社会主义,不过是这种新的实际冲突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首先是在直接深受其苦的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不过是根据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寻找解决这种矛盾冲突的手段,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研究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冲突、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门科学,而不是没有科学基础的什么空想。

马克思主义是为解决时代问题而生的,也是为解决时代问题而活的,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资本主义何处去、无产阶级怎么办,是马克思主义要回答的时代问题。研究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答这个时代问题,就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规律,就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中研究和发现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和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就形成了消灭私有制为标志的科学社会主义。以问题为导向、完整准确地而不是断章取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其要领,才能取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经”。重新温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经典,一定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新的体会和认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