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严格执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为维护公民人权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在于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严格执法。我国的各级政府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对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了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并在法治政府建设领域,相继开展了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大力推进了政府职权法定化,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效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明确行政权力边界方面,落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理念,在禁止行政机关法外设定权力的同时,实施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将政府职能、法律依据、职责权限等内容以权力清单的形式向社会公开。为约束行政权力行使,还推进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资源环境、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探索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开展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对行政权力更为有力的监督,加大了行政问责力度,普遍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探索建立和实施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还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在约束行政权力运行中的作用,全方位开展审计工作。与此同时,为保障公民行政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权力监督权的行使,除了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之外,还推行了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制度,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进行论证,进一步推进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落实。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实施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大力推进行政审批、财政预决算、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价格和收费、公共企事业单位等方面的信息公开。为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建立了对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投诉举报登记制度,畅通了举报和监督渠道。在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监督作用时,更加强调了网络监督的运用及其规范。
通过公正司法,构筑保障公民人权的坚强防线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司法为民,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有助于公正司法的体制机制,构筑人权保障的司法防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保障公民诉讼权益方面,人民法院改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公安部门规定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不得推诿,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为确保司法权的公正、独立行使,全面推开员额制改革,健全了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司法人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此外,还严格规定了法官、检察官对所办案件终身负责的司法责任制,法官、检察官依法办案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涉,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和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推进了行政案件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为避免庭审流于形式,保障在审判程序中实现公平正义,推进了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明确了各阶段基本证据标准,做到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确保无罪者不受刑事追究,有罪者受到公正惩罚。严格贯彻罪刑法定、证据裁判、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确保审判程序合法化、正当化,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讼、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方面,公安部门深化错案预防机制制度建设,完善执法制度和办案标准,强化案件审核把关,努力从源头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检察机关严把事实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健全检察环节错案发现、纠正、防范和责任追究机制;审判机关严格规定对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
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合法权利方面,司法部门全面加强司法鉴定管理,进一步规范司法鉴定活动;完善了对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措施的解除和变更程序,减少羁押强制性措施适用;改善了羁押和监管条件,加强看守所和监狱的建设和管理,保障被羁押人、服刑人的人身安全和其他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通过全民守法,夯实人权保障的社会基础
法律的权威源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对法律有了信仰,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就会自觉按法律办事。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来抓。
一方面,必须强化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和人权保障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住这部分人,就抓住了推进全民守法的“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了宪法宣誓制度,推出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完善了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法律、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宪法法律;将人权保障意识作为法治意识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和干部学院的教学内容及国家公职人员教育培训内容。
另一方面,必须在全社会普及人权知识、树立全民法治观念。应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和普法五年规划,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进全民普法活动取得更深入人心的社会效果,使全民守法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动选择和自觉行动。同时,要将人权基础知识和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青少年中普及法律知识,逐步培育其人权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养成,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要大力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增强企业职工权益保障意识。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中的作用,使公民正当诉求能得到及时表达,基层矛盾纠纷能得以及时化解,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总之,应当通过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努力使全体人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中央宣传部人权事务局副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