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奥到冬奥,北京建院人精于专业勤恳耕耘。
从夏奥到冬奥,北京建院人时刻承担历史重任。
从夏奥到冬奥,北京建院人奥运精神延续至今。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型国有建筑设计企业,其69年的历史见证了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历程。改革开放40年,北京建院人用手中的画笔和墨线为打造北京——这座国际交往中心贡献力量。在这座世界上首个既承办夏奥会又承办冬奥会的“双奥”城市中,倾注了其凝结的睿智与心血。作为北京建院人,我想透过4个闪光的历史瞬间,来回眸改革开放后,北京建院这奋勇向前、众志成城的40年。
1988年,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那时,北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筹办工作马力全开。那次亚运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国际性体育大赛,对塑造我国国际形象,展现改革开放成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北京建院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完成了全部亚运会场馆的规划设计任务。在开幕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视察亚运村时高兴地说:“我就是来看看到底是中国的月亮圆,还是外国的月亮圆?现在看来,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比外国的圆!”这次亚运会场馆的成功设计和建设,为日后我国承办奥运会等更大规模的国际赛事奠定了坚实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基础。
1998年,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十年。那一年,北京宣布申办2008年奥运会,举国上下精神抖擞、摩拳擦掌,为实现我国的百年奥运梦想放手一搏。北京建院有责任、有担当,承担了申办报告中场馆建设的部分编写工作。时任副院长李铭陶集结全院精英设计团队,按照国际奥委会的标准,对三十几个场馆进行规划设计。经过近600天的研究、论证和数十遍地修改,北京建院协助北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共589页的《申办报告》,其中的场馆规划设计内容获得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高度赞赏,为随后的申奥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萨马兰奇先生宣布北京一词的瞬间,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我相信这是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怀的民族记忆。而那个瞬间,在北京建院又不知有多少建筑师会流下激动的热泪呢?
2008年,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北京奥运会,这届被国际社会用“无与伦比”来形容的奥运盛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了。而北京建院设计的数十个“无与伦比”的奥运建筑更是承载着我们中国人“无与伦比”的奥运记忆。其中,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与下沉庭院是“最中国”的设施,它寓意着北京的紫禁城与四合院。国家体育馆体现出“最科技”的特征,它被誉为会发电的奥运场馆,成功实践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理念。五棵松体育馆则有“最国际”之美誉,现代科技、运动文化与时尚街区共同构成了它的创作密码。如今的五棵松体育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冰篮转换功能,能够在6小时内实现冰球场与篮球场间的转换。而“最媒体”的建筑当属国家会议中心,我们将它定义为“两个中心、四场比赛”,除了要可靠地完成国际广播中心和奥运主新闻中心的转播任务外,还要满足奥运会现代五项和气手枪等项目的比赛需求。为高质量完成上述设计任务,北京建院高度重视,于2016年10月成立北京建院冬奥会项目事业部,专门统筹协调冬奥会设计项目,并聘任各专业总工程师组成事业部专家组。与此同时,北京建院自2016年5月起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借调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从人员和专业上支持组委会工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此时此刻,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临之际,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的建设工作也正式拉开了序幕。就在我开始写北京建院与我们的奥运故事时,北京建院设计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工地,正在如火如荼地组装环形梁结构,以建造世界最先进的曲面幕墙系统。而与之相隔不远的北京奥运村工地也在进行场地平整工作,为下个月的全面开工做着最后的准备。
此次冬奥会共使用26个场馆,场馆分布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北京赛区共涉及13个场馆,是场馆最多也是最密集的赛区,北京建院承担了其中9个场馆的设计和服务任务。虽然有着丰富的体育建筑设计经验,但面对冰雪运动场馆技术新、建设难、工期短等特点,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
从1988年的亚运会场馆设计到1998年的奥运会申办报告,从2008年“无与伦比”的夏奥盛会到2018年冬奥会场馆建设的热火朝天。北京建院人,用专业的体育场馆设计与服务,陪伴祖国走过了改革开放40年。
从夏奥到冬奥,北京建院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坚持建筑服务社会的文化理念,为祖国奉献出一座又一座精妙绝伦的建筑作品。
从夏奥到冬奥,北京建院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情系国家和人民的奥运情结,为实现我国的百年奥运梦想添砖加瓦。
从夏奥到冬奥,在即将到来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北京建院一如既往、不负使命,正在按着“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等不起”的工作节奏,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我,一个北京建院人的奥运情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