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杂篇·天下》里记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见天地之纯”“内圣外王之道”,这些古人之学都是见于“六经”之中的。
“六经”里的《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历史上称为“三礼”之学。《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中庸》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第三个问题,《中庸》与“宋学”的关系。汉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倡导《中庸》的思想,并逐渐把《中庸》从儒家经典里独立出来,例如梁武帝曾作《中庸讲疏》,唐代孔颖达作《礼记正义》等。《中庸》在历史上一直受到重视,其中唐代李翱的《复性书》被看作那个时期《中庸》思想具有时代性的体现,《复性书》也是唐宋之际古文运动复兴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但直到北宋《中庸》才真正进入到社会政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公民教育的最基本的经典作品。
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两百年的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人民流离失所。宋朝初年,约公元960年到1060年之际,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有一个重构的过程,在重构的过程之中,形成了“宋学”思想,其以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之学为精神主旨,成为了北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流,并且对于宋代的整个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其学术影响创造了中国在封建帝制社会时代最为兴盛的精神文明和社会财富。
“宋学”突破了汉唐经传训诂的藩篱,倡导了义理之学,追求的是心性修真、明体达用、经国济世、内圣外王的统一,具有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万方气象。
从现有资料里可以看到,宋代的“宋学”先觉孤山智圆终身弘扬《中庸》思想,当然他弘扬《中庸》思想是从沟通三教,复兴儒学,倡导周孔之道、君子之道的格局和高度来弘扬。此外《中庸》还得到了包括帝王将相、士大夫阶层和儒释道各教的共同弘扬。例如,宋真宗、宋仁宗,他们都是弘扬《中庸》的重要推动者。据《资治通鉴》记载,宋景德四年,宋真宗开始重视《中庸》;到了宋仁宗天圣五年,宋仁宗在御花园里接见新科进士的见面礼就是《中庸》,所以宋仁宗是以天子之尊重视和推广《中庸》这部经典。
此后“宋学”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像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程颐、程颢、张载、周敦颐、王安石、司马光等,都倍加重视《中庸》。我讲一个历史故事,让大家对《中庸》和“宋学”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宋朝的思想家张载年轻的时候曾立志报国,希望参加宋与西夏的战争来求得功名,他上书拜见范仲淹,范仲淹见了张载,通过一番了解,知道张载具有哲学家的理论素养,这时候范仲淹推荐张载读《中庸》,并且将一本《中庸》给了张载,从而开启了张载从武士成为哲学家的道路。
北宋的五子之一的周敦颐也受到了《中庸》思想的影响,他把《中庸》和《周易》思想相结合,将《中庸》上升到了本体论的位置,为后世的宋明理学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思想里程碑。程颐继承发扬了周敦颐的思想,把《中庸》视作孔门的心法,特别强调《中庸》是实学,不是虚学,它是要用于社会实践中的,这个实践包括了人生的实践、社会的实践、国家的实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