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方面,《中庸》蕴含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道路。《中庸》开头部分讲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在《中庸》里是具有重要支柱性的作用,也是实现中和之道的根本途径。《中庸》后面讲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段文字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解读:首先,教学之道的重点是诚。什么是诚?《中庸》讲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是天道之真,是真理之真,并且在教学之中的诚要能上通天命与天道相通。
其次教学之道的内容是什么呢?“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中庸》里讲:“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中庸》里诚是强调“真”,而在教学的内容里则是强调“善”,所以“真”和“善”在《中庸》的人的全面发展里是有机的统一体。
在教学之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方法的问题。教学之道的方法《中庸》称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一段写得非常好,我经常用这段文字激励自己。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五个学习阶段,这段文字是说,要么就不学,一旦开始学习,就要广博地去学习,不要停止。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深入地去审问,就不应该停止。在审问的同时,要全面的思考,在慎思的基础上要能清晰地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分辨什么是论证充分的,哪些是论证不够充分的。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学习的基础上,要坚定地去践行。《中庸》这句话,每每读来都会有新的体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句的意思是,别人也许一次就可以做到的,但我可以十次、一百次来做到。别人可以十次来做到的,我可以一千次来做到。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教育就能让一个并不太聪明的人明智,辨别是非,坚守真理善良,同时可以让一个柔弱的人具有强大的力量。其实这句也是这是教育的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脑子里装着问题了,想解决问题了,想把问题解决好了,就会去学习,就会自觉去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给当代青年们寄语时又用了这段话,他说:“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可以看到,教学之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教是决定性的。而教学之道中的道,也是决不可忽略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