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回顾传统:中国年的源起、年俗及功用(5)

摘要:年复一年,中国人对过年的热情从来都不曾减退。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过年呢?过年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值此2019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老师从年的起源讲起,给大家详尽介绍了传统中国年的各项习俗、过年的作用,并由对春节的讲解进一步展开,阐释了保护传统节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敬请关注。恭祝新春大吉!

过完年三十,紧接着就是初一,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初一这一天是不出门的,干什么呢?在大家族内的各个小家庭之间相互拜年。小孩子一会儿见见二婶,一会儿去见二爷,一会儿又去见爷爷,晚辈见了长辈都要磕头,长辈则会给小孩子压岁钱。初二的习俗是新娘子会领着老公回娘家拜年。从初三开始,人们便会出去走亲访友,给亲戚朋友拜年。

有时候亲戚朋友太多了走不过来怎么办?送贺年片(也称“拜年帖”)。有人认为贺年片产生得很晚,实际中国的贺年片产生得很早,唐代时就已经出现,宋代时已相当盛行。为了应对拜年拜不过来的情况,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拜年方式:举行团拜会。我们现在的团拜会其实在古代也有,比如清代,皇帝会在初一的时候把大臣召集到朝堂,大家一起吃顿饭,互相拜个年,这个习俗也是比较悠久的。

到了初五,又迎来了春节的一个新高潮。初五又叫破五,在古代,意味着小年已经正式过完了。初五一定要吃饺子,另外,这一天还是财神爷的生日,所以要祭财神。在这天,所有的店铺都要开张,这个习俗一直传承至今。古代还有一个关于初五的习俗,就是初五之前的垃圾都要攒着,不能扔到外面去,到了初五这天才可以扔,因为扔垃圾很可能会把家里的财富扔掉造成破财。

初六又叫马日,这一天要“送穷”,也就是把家里不好的东西统统扔掉,用这种方法来把坏运气和坏心情甩在脑后,轻装上阵,以迎接新的一年。

初七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叫“人日”。相传女娲娘娘在这一天团土造人,人类才出现了。古时候,到了正月初七,女人们会佩戴人胜,就是贴有人形的簪子。如今这种习俗在好多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保留。

初八这天是“谷日”,也就是传说中五谷的生日。按照老百姓的习俗,这一天如果是天晴,则意味着丰收,如果天阴,则意味着欠收。

初九被称为“天日”,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中国道教神灵系统中最大的神,所以如果当地有玉皇庙的话,大伙都会跑到玉皇庙里去给他过生日,上香、上供,祈求平安。

正月初十是个很有意思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祝贺老鼠嫁女。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老鼠嫁女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在初十,也有的是初七或二十五,但不管在哪一天,这个习俗都是非常普遍的。大家也许看到过这样的剪纸,一大堆小老鼠抬着花轿,吹吹打打送新娘。这个画面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古时候的农耕民族最怕的就是老鼠,因为它们会糟蹋粮食,怎么才能阻止它们?靠老鼠嫁女的方式。老鼠把能生小老鼠的女儿嫁出去,嫁得远远的,这样家里的粮食才能保住。所以每年正月初十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会把好吃的东西扔到缸后面或墙角处,敲盆打锅,以此来祝贺老鼠嫁女。到了正月十一,老鼠已经被嫁走了,把老鼠洞一堵,以后家里就再也没有老鼠来祸害粮食了。还有的地方的人们在正月初十会早早睡觉休息,因为这一天是老鼠结婚的日子,你打扰它一宿,它打扰你一年。作为一个禁忌,初十晚上是不许熬夜的,这也是一个传统的民俗。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