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夯实基础抓党建 一心一意谋发展

【2019-03】夯实基础抓党建 一心一意谋发展

郑吉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基层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来,北京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国际一流的首都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贡献。

讲政治抓党建夯实基层基础

强化政治建设。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委教工委)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讲政治、强基础、提质量、正党风,要求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做到“三个一”和“四个决不允许”。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指导56所高校制定实施细则,对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增强领导班子政治意识,强化政治担当,提高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坚定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把讲政治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指导高校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严肃换届纪律,严格换届程序,指导推动27所高校党委顺利完成换届。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落实“八项制度”和“22项任务清单”。妥善应对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全面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夯实基层基础。北京市委教工委制定高校、中小学校党建意见和民办学校党建实施方案、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完善教育领域顶层设计。将高校、中小学、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分别分解为41条、16条、66条任务,持续推进落地见效。全覆盖督查60所高校和直管单位、16区及燕山地区民办学校和中小学校党建工作,通报重点任务落实情况,逐个反馈书面意见和问题清单,督促各校将基层党建责任落到实处。实施北京高校党建难点项目支持计划,破解难题,在理论、制度、方法层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成果。全面实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结合高校特点完善“B+T+X”内容体系,分别制定教师、学生党支部工作规范,摸排“软弱涣散”党支部,提升基层组织力。开展全市850名院(系)党组织书记轮训活动,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制定教师党支部书记考核激励办法,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理顺中小学和民办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务会制度,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进章程、纳入年检范畴、党组织书记进董(理)事会等,不断强化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覆盖面。

狠抓从严治党。北京市委教工委组织召开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层层签订个性化责任书,开展市属高校日常监督检查和直属单位专项督查。加强警示教育,集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教育月”活动。持续抓正风肃纪,全面落实中央巡视“回头看”整改任务,梳理中管高校、市属高校共性问题,对整改不力单位挂账督导并实地检查,确保问题见底、整改到位。组织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调研,按要求开展系统巡察工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大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

加大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力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北京市委教工委统筹全市资源,以大格局、大力度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出台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统战工作三个实施意见,提出三个“20条”工作举措,细化分解为115项任务清单;研究制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划(2018—2022年)》,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配备五年行动计划》,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等专职队伍配备;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和课程建设。

探索“北京模式”工作实效。北京市委教工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对中国政法大学团员青年的勉励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专家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建议》,组建讲师团,联合教育部开展“百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2018年共计开展现场巡回授课77场、网络直播16场和电视授课3场,覆盖近百万师生,“北京模式”在全国推开。

提高育人精准度。积极推动“关键少数”支持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设立34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辅导员工作室,依托21个研修基地,每年培训思想政治干部5000多人次。建立高校违反师德事件预防管控和应急处置机制,推动高校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传播计划,支持建设15个高校新媒体传播工作室,推进新生引航工程和“红色1+1”等品牌项目。围绕教学开展调研,组织近200名专家深入91所高校听课1000多节,查问题、找症结、研对策;设立24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示范点、13个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教育系统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增长压力,实施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财政对普惠性幼儿园补贴力度,增加独立法人单位幼儿园359所、学位17万余个。深化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全市已有中小学教育集团158个、学区131个。持续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扩优项目改革,实现26所高校支持56所中小学发展、21个教科研部门支持全市41所中小学发展、20家民办教育机构支持105所学校学科教学。形成更加公平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则,取消推优入学,统一使用市级小升初派位系统,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9%和95%以上。加大优质高中招生计划精准投放力度,一般公办初中升入优质高中机会达到35%。研究制定统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意见,先后有34所高校、164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194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研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持续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3+2”中高职衔接办学、职普融通、综合高中实验班、五年一贯制等改革试验,为学生成长搭建更多通道。

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2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引进千余名国际高端人才,成为北京市科创中心建设的亮点和重要支撑。推动高校城六区老校区向研究生培养基地、国际交流平台、研发创新智库方向发展;鼓励新校区通过建立产学联盟、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就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承接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作用。

优化教育布局。北京教育系统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沙河、良乡高教园区,5所高校新校区建设稳步推进,支持高校向郊区和雄安新区疏解;落实新总规要求,有序推动一般性培训机构迁出城六区,城六区的腾退校舍主要用于建设中小学及幼儿园,提升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北京“两翼”教育品质,按照最高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教育配套设施,积极对接雄安新区教育规划,启动支持雄安新区“建3援4”项目(在雄安新区新建3所学校、援助4所学校)。完善京津冀教育协同议事规则,发布《“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和对口帮扶项目,与津冀各地共签署教育合作协议45个,组建了京津冀地区12个高等教育联盟和特色职教集团。

坚持以开放促发展。遴选建设首批26个“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留学北京”品牌,推动高校与1000多所境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360多个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立879所中外友好学校。

李志军(中共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乘改革春风谋农村发展绘振兴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0年来,京郊农村与时代共命运、与首都发展同步伐,驰而不息改造农业、改变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探索符合北京特点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为首都改革恢弘画卷铺底色、增亮色。

农业深度转型:从传统走向现代

城郊农业全面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郊区种植业独大,始终占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的70%以上。1979年,北京提出农业要坚持为大城市服务,把郊区建设成首都现代化的副食品生产基地。1981年,强调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努力发展多种经营,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蔬菜、生猪、牛奶、禽蛋、鲜鱼、果品等生产基地,农业发展进入到以提供副食品为特征的城郊农业阶段。1991年,农林牧渔比重为51.7:2.0:42.9:3.4(1978年为76.9:2.1:20.9:0.1),结构更加优化。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农业外的领域转移,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1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达247.7亿元,较1978年的7.8亿元增长近31倍。

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1995年,为适应首都居民对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北京提出发展都市农业的目标。2005年,出台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在保留农业生产功能同时,不断挖掘生态、生活、示范、文化传承等功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每年超过4000万人次到农村观光休闲度假。成功举办世界草莓大会、种子大会等多项国际性农业展会及6届农业嘉年华。农业生态功能日益凸显,2017年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近1.1万亿元。

农业“调转节”大力实施。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多搞林业。”同年9月,北京出台《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截至2018年底,全市高耗水作物播种面积由2013年的290.8万亩调减到85万亩,规模养殖场从2535家调减到722家,农业年用新水从7.3亿方下降至4.5亿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72%,高出全国14个百分点。种业年销售额120亿元,约占全国的1/10。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畜禽类达到100%,长期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17年,农业部对北京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评价得分76.11分,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村蜕变升级:从落后走向美丽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从1982年新村建设试点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的小康村建设,再到党的十六大后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北京对农村领域的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投资数百亿元,连续近10年推进农村“5+3”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郊区面貌大幅提升。据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2016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4.89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4.9倍。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99.9%的村安装有线电视、宽带,99.9%的农户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79.2%农户使用水冲式厕所,91%的农户做饭使用燃气或液化石油气。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2012年,在农村地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部署了9大项重点任务。2018年,按照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南,围绕“清脏、治乱、增绿、控污”,重点推进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厕所、拆违、“四好农村路”等建设,基本完成1081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突出短板,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累计完成2963个村庄、约111万农户改造,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村庄“无煤化”目标,供暖季减少散煤燃烧约330万吨。

山区建设有力推进。改革开放初期,山区整体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是全市发展的薄弱环节。北京把山区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实施富民工程,出台系列帮扶举措。1985年到2003年,山区建设水利富民工程6.74万处,实现效益面积14.32万公顷;三大主导产业(特色林果业、绿色养殖业、休闲旅游业)增加产值84.6亿元,农民人均劳动所得从1997年的2054元增长到2003年的4932元。2004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使4万多农民通过养护山林实现就业增收。2004年至2017年,先后实施三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累计搬迁4.7万户、11.1万人,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搬迁新村240个。2018年,组织实施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工程(2018年—2022年),计划搬迁1.2万户、2.7万人,实现对符合搬迁条件、有搬迁意愿的低收入村(户)应搬尽搬。围绕发挥山区生态保护、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先后打造35条重点沟域。

城镇化建设和农民生活极大改善:从贫困走向富裕

郊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1983年,北京以黄村、昌平、燕山、通县为先行,正式拉开卫星城建设序幕。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获批,提出要在全市形成市区、卫星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四级城镇体系布局,并确定14个卫星城建设方案。通过建设卫星城,承载市中心延伸出来的部分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整个郊区经济的发展。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获批,提出构建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并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规划建设11个新城。各新城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形成了新的人口、功能和产业集聚区,加快了郊区城镇化进程。北京小城镇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了试点小城镇、中心镇、重点小城镇、功能性特色小镇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创新管理体制等,增强小城镇自主发展和带动镇域乡村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和就业增收。近年来,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产业转移、重大活动承办等发展机遇,支持规划建设了基金小镇、休闲旅游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2017年,北京城镇化率达到87.6%,比1978年提高32.6%。

城乡结合部建设有序进行。城乡结合部地区既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拓展区,也是首都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北京启动绿化隔离地区建设,逐渐形成两道环城绿色生态长廊。2009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具备了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的经济基础和条件。针对结合部地区人口杂乱、管理缺失、治安隐患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组织开展了50个重点村整治改造,带动21.4万人融入城市化进程。2015年,实施城乡结合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至2017年底,第一批朝阳区6个乡城市化试点完成总任务的70%,近2万农民全部转居,累计疏解人口10万人;海淀、丰台等区第二、三批试点启动实施,“一绿”城市公园环、“二绿”郊野公园环加快推进。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随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及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以及山区护林员、管水员、道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的设立,北京农民收入实现了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到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巨大转变,收入来源更加多元。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490元,比1978年(225元)增长118倍。

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随着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消费不断升级,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2%下降为24.7%,降低了38.5个百分点。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激增,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空调、冰箱、彩电分别达到137.4台、106.7台和134.9台,小汽车拥有量达到50.4辆。京郊农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富裕的历史性跨越。

农村社会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初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渐建立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医疗、低保标准、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和专项救助办法的城乡统一,完善了动态调整机制。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分别达到每人每月710元和625元,城乡低保标准、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分别达到1000元、2120元。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发力:从局部试点走向纵深推进

始终围绕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条农村改革主线,深入推进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新三起来”),出台《北京市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了一大批鲜活的基层实践经验。

农村“三块地”改革深入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农户承包经营,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实现“两权分置”,带动了郊区农业快速发展。2014年,中央提出要把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到2018年底,全市基本完成了农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涉及确权地块85.85万块,确权承包地面积277.35万亩。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首宗集体建设用地成功入市。2017年,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连续5年将供应1000公顷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建设集体租赁住房,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随着首都城市化发展,近郊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同时普遍出现集体资产产权不清、数量不清、管理主体不清、管理责任不清以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不清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丰台区南苑乡进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探索试点,提出“撤村不撤社,转居不转工,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改革思路,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改革操作程序和做法,2008年在全市推广,走在全国前列。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村级产权制度改革3906个、占98.2%;完成乡镇级产权制度改革22个、占11.3%。

王都富(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党委书记、总裁):

用党建打造中国第一信用卡

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作为信用卡业务专业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机构,拥有610名干部员工,平均年龄仅33岁,是一个规模较大、人员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基层团队。牡丹卡中心新一届党委立足“全球第一大发卡银行,中国第一信用卡品牌”的新起点,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经营转型为核心、以凝心聚力为根本,在全面互联网化转型发展的创造性实践中极大提升了工商银行信用卡的市场地位和经营贡献,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彰显、富有成效的党建工作新路子。牡丹卡中心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准转型发展路径并快速推动取得实效,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党建工作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实现党建与经营管理的相融互促、同频共振,充分发挥了党建工作的引领、支撑、保障作用。

强化党委班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信用卡业务转型发展的引领作用

面对新时期经济金融环境深刻变化、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风险管理形势日趋严峻的诸多挑战,牡丹卡中心坚持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信用卡业务转型发展的最根本政治保障,着力提升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四种能力,推动信用卡业务迈出互联网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一步。

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擘画信用卡业务全面互联网化转型发展新蓝图。牡丹卡中心党委坚持在实践中传承与创新,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信用卡产品设计、业务运营、市场营销、服务管理、风险管控和队伍建设,逐步搭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生态圈。立足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坚持战略引领和战略先行,在工商银行整体战略规划的框架下研究制定未来三年信用卡业务转型发展规划,提出“客户首选、行业领军、世界一流、百年品牌”的愿景目标,推动工商银行信用卡从“全球最大”迈向“全球最好”。

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树立“以客户为中心”和“得商户者得天下”的新理念。牡丹卡中心党委通过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努力为新时期信用卡业务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和新动力。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新理念,围绕“全量客户”发展战略,从追求卡量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转向拓展有效客户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从定位中高端目标客户转向消费信贷需求旺盛的年轻客户群,逐步构建起互联网获取客户与传统渠道获取客户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截至2018年10月底,工商银行信用卡客户数9655万户。树立“得商户者得天下”的新理念,加快创新支付产品、全新打造“e商助梦计划”,加快推动商户业务从传统的支付结算向支付、获客、融资、存款、结算综合化的创新业务转型。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工商银行二维码支付以更安全、更便捷、更通用的优势,新拓展了300多万二维码商户。2017年工商银行全新打造的“e支付”涵盖线上线下支付场景,为近600万合作商户引流超过10个亿的潜在用户,成为国内最大的聚合支付平台。

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开启信用卡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新阶段。牡丹卡中心党委深入洞察信用卡业务发展规律,推进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经营转型和改革创新的“双突破”。牡丹卡中心以资产业务为信用卡创收增效的重要支柱,推出首款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融资产品“融e借”,首创“秒授信”“秒贷款”和“秒支付”功能,着力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便捷借贷平台。截至2018年底,融e借白名单客户突破1.63亿户,累放贷款1800多亿元,贷款余额突破510亿元,荣膺《银行家》“十佳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奖”称号。打造“幸福分期”信用卡分期付款品牌,构建汽车、家装、租房、旅游、教育、婚庆等功能完善、品种齐全的分期付款产品体系;全新推出满足客户购车、家装等大额消费需求的e分期,以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场景化的消费金融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提升底线思维能力,深化“风控能力是信用卡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新认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牡丹卡中心党委坚持把底线思维贯穿于各项中心工作,加强风控能力建设,提升信用卡业务核心竞争力。优化调整信用类资产业务组织架构,建立前中后台有效分离、高效协作、相互制衡的管理模式,以更好适应信贷规律、监管要求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始终坚持自主、可控、可靠的原则,全新搭建信用卡大数据决策平台。自主研发34个风控模型与25个市场模型,识别客户的变量从200个增加到2万多个,使“客户画像”更加精准。抓住“授信”这个信用卡风控的核心环节,按照“规则向模型转变、低维向高维转变、普适向精细转变”的思路,建立差异化、精细化、动态化的信用风险防控体系。开拓新思路、运用新技术,引入多元化数据信息,积极防范化解欺诈风险与输入性风险。坚守信用卡业务的创新边界和合规底线,逐步将输入性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和干预纳入制度化轨道,力保信用卡业务行稳致远。

强化队伍建设与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信用卡业务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

以“有理想、有奋斗,人生就有出彩机会”为导向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牡丹卡中心党委全面开展干部选拔、员工评价、考核激励、绩效分配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将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转化为信用卡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干部体制改革,选好“领头雁”。按照“有信念、有思路、有作为、有担当”的四有标准,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一批青年干部走上管理岗位,使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位置。实施用人机制改革,蓄好“人才池”。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发展浪潮,牡丹卡中心党委以开放的心态引入“外脑”,从优秀互联网金融公司、先进同业引进中高端人才,为加快信用卡业务转型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创新校招模式,打造“月月大讲堂”精品培训品牌,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实施考核和薪酬体制改革,开发“原动力”。建立“定量考核+定性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将信用卡经营目标细化至板块、单元,分解至部室、员工,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压实经营责任、深挖业务潜力。实施差异化、市场化的薪酬体制改革,根据部室和员工价值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分配差距。

弘扬“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精神,锻造干事创业、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牡丹卡中心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把党建工作与信用卡经营实践深度融合,积极营造“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工作氛围。以互联网创业精神推进转型发展,激发干事创业的朝气,催生锐意创新的勇气,鼓舞攻坚克难的士气,实现众多的“从无到有”。牡丹卡中心推出的World奋斗信用卡,以寓意世界很大、舞台很大的“World”命名,以“奋斗”和“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主体图案,采用中国红为卡片底色,引发年轻人的追捧。目前,奋斗卡发行量已突破1100万张,创造中国信用卡市场新产品投放时间最短、发行量最高的纪录,并作为唯一的金融产品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中展出。牡丹卡中心推出的信用卡专属APP——e生活,整合支付、融资、信息中介功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场景化、便捷化的衣食住行娱消费体验,构建涵盖持卡人、商户和银行的消费金融生态圈,不到一年时间收获注册用户1900万户,一跃成为工行第四大APP。

强化思想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信用卡业务转型发展的保障作用

为了抓住信用卡产业黄金时代的新机遇、站稳信用卡产业领军者的地位,牡丹卡中心把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积极发展面向未来、面向新时代、面向互联网化的企业文化,以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企业发展。

坚持传承与创新,构建新时期牡丹卡中心的思想文化体系。紧密围绕全行“打造价值卓越、坚守本源、客户首选、创新领跑、安全稳健、以人为本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新愿景,构建以“客户首选、行业领军、世界一流、百年品牌”为目标,以“一切为了持卡人”为使命,以“我们先做到”为理念的思想文化体系。具体包括勇往直前、勇争一流的进取文化,勤于思考、善于借鉴的创新文化,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家园文化,精细管理、高效合规的合规文化。不断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和形式,较好地实现了信用卡发展愿景与员工价值追求的合拍共振,为信用卡业务转型发展积蓄了新动能新力量。

坚持模式与方法创新,增强思想文化工作的吸引力与引导力。党委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形式,召开“两学一做”专题微党课汇报会,切实把全体干部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落实到信用卡业务发展实践中去。牡丹卡中心党委首创党建KPI绩效考核模式,从严落实党员干部“一岗双责”,积极打造集党建党宣、企业文化、职工之家、青年阵地于一体的党建工作室,切实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落到实处。

坚持党工团共建互促,最大范围凝聚发展力量。坚持以党建带工建、以党建促团建。充分发挥职代会在统一思想、民主管理、建言献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凝聚员工力量、维护员工权益,为信用卡业务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不断创新青年工作形式,将青年工作与业务发展有机融合。举办首届“青年先锋队百日大会战”工商银行二维码主题营销活动,在较短时间内抢占市场制高点。该活动在全国金融系统第四届“双提升”活动青年“金点子”方案大赛中荣获优秀项目奖。

程跃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初探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围绕党建工作责任落实、促进业务工作、增强宗旨意识等党建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机关党建工作能力和水平。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夯实政治建设基础。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创新机关党建工作机制,推动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在全市率先成立党建工作处,与机关党委合署办公,配备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培养潜质的党务干部。加强党务干部和业务干部双向交流,使党建工作成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荐人才的平台。建立完善机关党委工作规则和议事程序。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列席委党组会,年度重要工作安排、人事任免等事项征求机关党委意见,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确保党建主体责任、第一责任和分管领域责任落实。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为党建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建立党员活动室、职工之家等党群活动阵地,开展“两优一先”评选、“特色党支部”品牌创建等活动。把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举办6期理想信念专题培训班,累计240余名党员干部参加培训。通过培训,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党性修养,提高了政治站位,强化了担当精神。

创新思想建设载体,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创新党员教育形式,以手机新媒体为载体,策划推出系列“发改正能量”微视频,宣传全委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举措、新做法。每周一期,每期3—5分钟,在机关内部微信群推送,在职工餐厅展播。目前,微视频已经播出94期,9.5万人次收听收看。微视频围绕首都发展新形势和发展改革重点工作,突出“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碰硬、甘于奉献”的发改精神,以精炼写实的风格,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身边党员爱岗敬业的感人故事。微视频宣传活动,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变为角色带入,用“小篇幅”宣传“大文章”,既贴近党员干部工作实际,又朴实有趣,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打造“三贴近”调研品牌,着力培养党员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近年来先后举办7届“贴近社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调研活动,共有891人参与,撰写论文306篇,转化形成政策措施100多条。开设调研论坛,两年1期,分为处级干部组和青年干部组参加论坛答辩,课题组与评审组“面对面”交流调研思路、问题及建议,并评选出调研课题奖。组织“分享沙龙”活动,青年干部邀请委领导、处级干部、专家学者进行政策解读、业务宣讲、经验分享和感悟交流。2016年以来,组织“分享沙龙”17期,200多人次参加。

探索特色党建活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鼓励各党支部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处室、部门界限,开展联合党日活动,努力把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社会处、办公室党支部赴南中轴地区开展联合党日活动,调研中轴线沿线重要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增强了落实北京新总规的自觉性。体改处党支部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室党支部在城市副中心建设现场开展联合党日活动,了解改革落地中的难点以及营商环境改善等工作情况。医改办党支部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开展联合党日活动,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对研究制定医改政策、落实医改任务起到了推动作用。2018年,全委开展联合党日活动146次。这项举措突出了支部的政治功能,促进了团队融合,推动了支部间的党建工作交流;强化了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的主动性,提高了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深入开展“三进两促”活动,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开展进农村活动,与密云区溪翁庄镇黑山寺村建立结对共建村,设立青年干部帮扶教育基地,组织5批80余名青年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驻厂”活动,组织40余名青年干部赴首钢京唐公司曹妃甸厂区等开展为期3天的生产劳动,深化青年干部对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点任务的认识和思考。结合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组织青年干部走进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青年干部尊老敬老爱老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中彰显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在活动中,党员干部虚心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呼声,汲取群众智慧,增强了干事创业的动力。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