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制度刚性为作风建设注入“长效药”。这部新时代的“治奢宝典”,既是对艰苦奋斗传统的赓续传承,更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创新。我们学习贯彻《条例》,需要从政治高度把握其战略考量,在学深悟透中强化行动自觉,让勤俭节约成为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
制度筑基固根本,作风建设立长远。制度是保障反浪费工作、推动作风建设的基础。《条例》的系统性制度设计,将反浪费要求融入公共部门运行各环节。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公共部门运行成本与国家治理效能休戚相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与行政伦理建设形成制度性共振,能产生治理乘数效应。《条例》构建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涵盖预算管理、标准制定、过程监控等,将“过紧日子”转化为可操作规范。它规范预算编制到资金使用的全流程,确保财政资金精准使用,提高资金效益,避免浪费。同时,严格制度约束促使党政机关人员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消费观,从源头遏制浪费。这种制度与作风的良性互动,重塑行政伦理生态,让勤俭节约成为自觉准则。
思想引领明方向,实践转化见真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思想的检验。《条例》实施后,各级机关将节约理念融入办公全流程,各环节成为作风建设实践课堂。办公中,纸张双面打印、会议“无纸化”转型,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率;食堂“光盘行动”杜绝食物浪费;公车北斗定位管理防止公车私用。这些实践都体现了对节约理念的践行。此外,将节约意识与干部考核挂钩,使节约意识转化为治理效能,印证“知行合一”的方法论精髓。反对浪费我们需要将节约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达成目标。
常态监管织密网,长效治理筑屏障。常态监管是建立反浪费长效机制的关键。公共治理理论表明,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可克服“破窗效应”,避免小浪费引发大浪费。《条例》构建的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资金流向全流程追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监督网络,让浪费行为无处遁形。通过常态监管和长效治理,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浪费行为,持续巩固反对浪费成果。这种转变标志着廉洁政府建设进入精细化管理新阶段,推动反浪费工作向纵深发展。
《条例》的深入实施,既是作风建设的新起点,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当节约意识内化为行政文化,当制度约束转化为行动自觉,我们就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更优异的答卷。这需要党员干部既做制度的执行者,更当作风建设的示范者,让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炬照亮民族复兴新征程。(宣讲家网 耿倪帅)
作者单位: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办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