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永恒(2)

交流互鉴,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永恒(2)

—— 一谈新时代下的文化自信

时代在发展,文化需要创新。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质就在于文化融合创新。文化融合不是简单的搜集整理、归类合并,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精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析与创造过程。唯有坚持文化交流互鉴,才有文化融合;唯有坚持文化融合,才有文化创新;唯有坚持文化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实践发展,促进民族文化日益繁荣。文化交流互鉴,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进行文化交流互鉴,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要学懂弄通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演绎了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与魂,数千年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今和未来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现在看,最要紧的是要廓清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防止把传统文化当作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是指历代创造并保存下来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俗服饰、戏曲文学、工艺建筑、玉石陶瓷、青铜铁器之类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它是不朽的民族魂。文化传统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传统文化在社会传播与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传统文化是文化传统发展的继承者,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紧密相连。若是离开了文化,传统将不复存在。若是没有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便无从谈起,文化自信更是空穴来风。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正是由于文化传统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孕育的民族精神。比如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精神,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能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治国理政的启示与启发,无疑是裨益匪浅的。我们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而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基,强大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

要把握前进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报告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目标任务和方针原则。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是文化母体,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创新,我们创造了令世人仰慕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事实证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能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安定环境,确保各项现代化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必将成为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的强大精神力量。

要紧紧抓住根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核心价值观的逐渐溃塌,往往是社会矛盾激化、社会行将崩溃的前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经济残破、社会动荡、人口锐减,人民渴望安定。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没有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机会,反而不仁不义,焚书坑儒,实施暴政,进一步搜刮、役使百姓,大兴土木,盖豪宫、修“直道”、建陵墓、筑长城,全国劳力严重匮乏,连简单的再生产都无法维继了,导致秦朝统一中国15年而亡,成为历史上较为短命的王朝。秦朝灭亡最大的教训,就是没有文化支撑点,核心价值观扭曲。在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紧紧扭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不放,这是因为: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价值理念,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就连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决定了文化自信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可以说,我们的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性质和方向。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还是到隋唐时代的辉煌,都印证了一个道理:价值观是凝结于文化中的“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决定着文化体系的性质,彰显着文化体系的魅力,引领着文化体系的发展,更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沉重压力,中国依然“风景这边独好”,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与挑战,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生命力,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对人民群众思想信仰的凝聚力、在国际文化舞台的竞争力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就是中国拥抱世界、走向世界的强大底气。

要顺应形势变化,致力于中华文化圈的整合当今世界出现了百年未遇的格局变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形势的基本判断。它决定了中国发展之路绝对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可能出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应对世界风云变幻,我们首先应该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中汲取强劲的精神动力,比如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与道家的安时处顺和淡泊名利思想、孙子兵法中的战略和“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与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等互为补充,就能够构成我们面对各种处境而镇定从容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前瞻未来,建设现代化强国,首先是中华文化圈的整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合力克服挑战。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夯实“中国制造2025”基础,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将中国经济嵌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落实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载体,扎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坚定政治定力,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态度,又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和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文明进步中的重大责任,同时也重申了企图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搞所谓的“新儒家思潮”,是根本行不通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尤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扎实推动与实践,打破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论”,使普天下华夏儿女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传统文化阔步走出国门,它让在文庙中孤独自守的孔圣人游弋全球,赢得世界尊重与敬仰。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球有154个国家(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使得汉学在西方成为一门热学,学习中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交往中的一道靓丽景观,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引得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与日俱增,无不为中国而无比骄傲。毫无疑义,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既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也来自于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促使这个“民族的”转化为“世界的”的中介,就是文明交流互鉴。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让中华文明之园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