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扶贫工作中的科学方法论

贯穿扶贫工作中的科学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期间,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意见,我们从这些意见中,能够看到其中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原则对于指导我们夺取扶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扶贫工作,是基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有效解决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小康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怎么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到扶贫工作一线调查研究,先后六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他自己过去长期的实际工作经历,深刻总结扶贫工作经验,把握扶贫工作规律,他所提出的这些充满辩证法的指导意见,正是实践检验的概括和总结。

关于外力扶贫和自己奋斗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要通过“扶”激励“干”,不能通过“扶”促进了“懒”,这就南辕北辙了。”所以,提倡和鼓励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把我们为人民谋利益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领导与支持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幸福而奋斗的唯物史观高度统一起来,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

关于扶贫中的“拔高”和“降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话中语重心长地叮嘱,有两个倾向要注意,一个倾向是擅自拔高标准。脱贫是保障基本生活,跟富裕小康是不一样的。另一种倾向是降低标准,争抢早“脱贫”。并明确指出一些地方易地扶贫、层层转包、落实不到位、不达标的现实问题必须严肃整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科学工作方法,扶贫工作也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把工作做到实处。

关于扶贫工作中的“迟到”和“早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迟到”一点没有关系,还可加大力度,但没有必要强调“早退”。“早退”容易形成攀比,引起队伍不安心,更容易弄虚作假,一定要刹住。这也就是说,扶贫一定要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效益的关系。不能因为急功近利、抢功、冒功而忽视了长远的效果。要处理好长和短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方面,他一再提出要解决好交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问题,也是从贫困人口的长远发展角度提出的要求。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关心贫困人口的脱贫,另一方面还关心脱贫一线广大干部生活、健康安全。他特别要求,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干部,要注意培养使用。一方面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决战的阶段,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以此激励广大干部的信心;另一方面又一再指出,越是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作风,奋力拼搏,走好最后一公里。这一系列充满辩证法的思想,正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所要认真领悟和努力践行的。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