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为物:冲淡闲洁 韵高致静

茶之为物:冲淡闲洁 韵高致静

靠窗坐在飞驰的车里,目光漫过窗外的风景,路两边的茶园碧绿一片,哦,又是春茶上市时。

岁有四季,茶占其三,吾独爱春茶。历经一季冬藏与沉寂,万物始动,茶树也将积蓄的生命力在此时迸发,敛养分精华于芽中,润清香优雅于叶间,故而相比夏茶入口苦涩、秋茶内质偏薄,春茶则更有一份蓄养而来的醇厚之美,细品可得之。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垆敲火试新茶。”除了其上佳的口感,吾爱春茶,爱其姿意更甚爱其味。置一勺茶叶于杯底,以水冲之,观其姿,或漂浮或沉降,或翻滚或舒展,鲜绿可人,自在洒脱,嘬一口春茶饮下,唇齿留香,仿佛整个春日萦绕,令人倍感温暖;仿佛天地岁月更新,“万里清风意已便”,所以,纵然入夏草木葳蕤,一缕茶香却可独占芳华。

时间对茶叶来说是重要的,每一片茶叶都有自己的时间。不同的时段,芽叶感知的气温不同,获取的雨水不同,这些细微的区别会在茶叶身上留下痕迹。而不同的采摘时间对茶叶的影响同样不可估量,即使是同一季春茶,根据采摘的时间段不同也可分为头采茶、头春茶、明前茶和雨前茶,茶叶的时间,懂茶之人一品便知,也不失为一个小乐趣。

除了时间,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得益于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安徽南部的黄山市可谓得天独厚。茶叶种类繁多,绿茶、红茶、花茶……且各具特色,我最爱的当属产于安徽太平(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的“太平猴魁”。

吾爱茶,不仅爱其滋味,更爱其意趣。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的一段记叙。举杯大笑反将茶水洒了一身而未能喝成,纵是如此,夫妇二人却仍饶有兴致地感慨道,“甘心老是乡矣(真愿意这样过一辈子)!”茶于此处,饮与洒之间,留下的是茶香意趣和流传千古的佳话。

可以说自古以来,茶不仅是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和市井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更是一个文化缩影。饮茶不仅是人们的日常需求,更与骚人墨客、文人雅士的诗词创作和高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白居易的“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到陆游的“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从苏东坡的“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到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无处不透露出古人的才情逸趣,令人心向往之。

古人的雅趣不仅表现在饮茶上,烹茶过程中也很多见。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清泡茶,时代的沉淀累积了不同的技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得十分高妙,“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每每读到此处,总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叫绝,将茶叶放至花心处取其香隔日饮用,是何等雅致精妙,饮茶品茗之意趣境界恐再难高于此。

茶是茶,茶亦非茶。或许,我们可以以前人之趣观照现实,于节假闲暇,温杯洁具、拾取其量、适择水温、冲香吊汤,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或三两相约、畅叙幽情,或东篱下悠然独处,纵无“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但有几缕茶香,也足以“快然自足”。焚香煮茶,聊茶赏器,茶于此处已然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艺术。

但其实,茶又是茶。原本也只是一片普通的树叶,被采摘、晒青、筛青、揉捻、焙干直至被饮用,那几丝香甜,几缕心音,都是以我观物,皆着了我之色彩。茶本无言,有的,不过是饮茶者自身的心境、情趣、志向尔尔。茶于此处只是茶,再无其他。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