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荣:关于文化自信内在逻辑的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本期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张海荣教授将从“文化自信的提出背景”“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支撑”“树立文化自信需要破解的问题”三个方面,为广大网友深入解读文化自信的命题逻辑。

QQ截图20190809105205

张海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观看视频专辑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化自信的命题逻辑,主要围绕三方面内容展开:一是党中央为何提出文化自信;二是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支撑;三是树立文化自信需要破解的问题。

一、文化自信的提出背景

文化自信关乎人心凝聚。文化有几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心态层面,文化的这几个层面由浅到深,由物态文化层到“精气神”的心态文化层。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一个补足。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有诸多层面,最深的即心态层,包括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即“精气神”的核心部分。文化关乎“人心”。文化自信也是“人心自洽”“人心凝聚”等方面的体现,所以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下面我们结合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从理论上探讨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急需要正视和破解的问题。比如信仰滑坡、一切向“钱”看,这些都是当下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做历史研究,需要一种贯通意识,我们在做调查研究的时候,被访者会谈到他们对现实的感触,说口袋鼓起来了,但是没有那么多的温情可以感受了。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下生活中缺了什么?比如,心浮气躁。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难免会有躁动情绪。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深有体会。还有,怨恨不满、失衡偏激,人的目标、想法、愿望一旦没有实现,就容易产生抱怨,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化解,就可能转变成社会戾气。社会戾气虽然不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但它的杀伤力非常之大,是令人隐忧的状况。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