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社会相比,民国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但是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并没有破解,直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也有一套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
大家如果往前推,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家,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因此,传统价值观念是内生养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个时间段的价值观,大多是由外力涵养出的价值观。改革开放前,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中,涵养建构了革命与斗争、等级与身份、崇高与信仰、重义与轻利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价值观念渐趋分化、多元,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基于此,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内容包含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理念。
下面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商工文明之后,其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平等、自由、博爱的价值理念也就因此出现。而这六个字,就是西方社会最核心的价值观。西方社会市场经济,追逐利益,讲求利润和效率。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但在某种程度上被人的劣根性所制约。西方有一种“经济人假设”,就是说所有人都是趋利的。那为了使市场正常运转、商品正常交易、工作正常开展,就要规避人性中一些不好的东西,就要制约不当趋利。靠什么?西方的契约、法律。这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但要像鸟之双翼、人之双臂一样达到一种平衡,还需要一种内在的东西——基督教。辩证客观地看,宗教对约束人的行为确实起到一定作用。基督教就是一种忏悔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忏悔来净化心灵。
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题的提出上来,改革开放之后,顺着现代化潮流而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席卷而来,出现同样的问题:经商要不要趋利?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法律契约?有,可是从1978年算起,40多年的时间与西方几百年的进程相比,我们速度太快了,有一些法律契约可能衔接不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另一环就要追问:我们有没有内在的规约?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内在和外在配合起来规约,一些人破坏规则而不当趋利,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人们内心都是由自己的“小九九”主导的,有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价值,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其实价值观就是一种取舍,是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尺度去考量与取舍。所以我们要处理好核心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怎样正确辩证处理好一元和多元的问题,需要我树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这也是文化自信中必须夯实的一个关键环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