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荣:关于文化自信内在逻辑的思考(4)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本期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张海荣教授将从“文化自信的提出背景”“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支撑”“树立文化自信需要破解的问题”三个方面,为广大网友深入解读文化自信的命题逻辑。

其三,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自信。当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英国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预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在和池田大作的对话里,汤因比指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对此,他总结了几点原因:第一,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完整地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文明帝国的稳定秩序中,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区域的世界主义模式可以为人类提供宝贵的经验。第二,中国人在其漫长的历史中都保持着人类社会中可贵的天下主义的精神,恰恰中国文化是距离狭隘的民族主义最远的。 第三,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使得中国文明符合了新时代人类社会整合的需求。因为儒家的观点比较讲究平衡,是中庸文化、中和文化、和合文化。第四,在儒家和佛教思想中都存在合理主义思想,使得中国人在漫长的时代中有分寸地建立和坚守着自己的文明。第五,道家思想对宇宙和人类之间奥义的认识,以及对人类社会试图主宰宇宙的不以为然等,恰恰是中国的道家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节制性与合理性发展的哲学基础。第六,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可以抑制人针对自然和环境世界的征伐欲望。

三、树立文化自信需要破解的问题

最后,我结合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切身感受,谈谈树立文化自信需要破解的问题。在《荀子·劝学》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规避哪些问题?第一,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深刻而导致复古文化的病态繁荣。2011年,余秋雨老师在《当前中国文化的隐忧》中有几句话,我觉得用在这里还是比较恰当的:“这几年的复古文化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违背爱和善良原则,竭力宣扬中国文化中的阴谋、权术、诡计,并把它们统统称之为中国智慧、制胜良策。这实在是对中国文化的曲解。”今天,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一定要警惕这样的问题。真正的优良传统文化就是“尊亲”“重道义”。我想给大家勾画一个画面,它展示了优良传统文化的一角。18岁就做小学教师的钱穆先生,他回忆自己年轻时社会上的尊师风气时说:“有宴席,学校先生定居上座,地方绅士以及富商们,都谦逊不敢坐学校先生之上。”这道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态,就是尊师重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画面中读出何为真正的优良文化传统。《大学》中有一句话:“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是一名教师,对此感同身受:言传很重要,但是身教也非常重要,大学应该教的是理性的训练,即做人和研究方法。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诟病我们的教育?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中到底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在大学中应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让他们有多元化的思想表达,而不是情绪化的宣泄。

其一,警惕文化传统中的功利性。现代著名语文学家夏丏尊曾这样描述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这是民国时期大学教授的一种观感和反思,尤其是后面这段话,对我有很深的触动:“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我们今天尤其应该反思文化传统中的功利性在是否还在延续和传承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