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要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
在宏观管理部门机构和职能的改革中,要科学设定宏观管理部门职责和权限,强化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统一规划体系的职能,更好发挥国家战略、规划导向作用。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创新调控方式,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
在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加强和优化政府法治职能,将司法部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司法部。加强和优化政府财税职能,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加强和优化金融管理职能,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优化、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将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加强和优化政府“三农”工作部门,组建农业农村部。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加强和优化政府对外经济、出入境人员服务管理工作职能,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将公安部的出入境管理、边防检查职责整合,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
(2)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3)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重点是把市场监管方面职责统一起来。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4)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要组建自然资源部、组建生态环境部。在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的重新组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整合原有7个部门的相关职责,实现了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五个打通”,以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相互贯通。彻底打破“环保不下水、不下海”“水利不上岸”“海洋不登陆”的碎片化分工格局。生态环境部组建后,入海入河排污口摸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渤海和长江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获得的排污口数量,远超过去环保部门掌握的情况,充分显示了改革成效。
(5)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加强和优化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文化、法律服务、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职能,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应急管理部,更好地履行民生服务与保障职能。比如,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整合了13个部门和单位的相关职能。2018年4月16日,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应急管理部组建一年多以来,先后成功应对了超强台风“玛莉亚”和“山竹”、内蒙古汗马森林火灾、山东寿光洪涝灾害、云南墨江5.9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除了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应急管理部还组建了27支地震(地质)、山岳、水域、空勤专业救援队及一批跨区域机动救援力量,组建7支国际救援专业队伍。原来我们在抢险救灾应急管理工作中,很多部门组织救援都是分散的,协调非常困难。如今进行应急救援,只要派出一个部门联合工作组,就可以担负过去灾前指导、灾中救援、灾后救助等几个工作组的任务,既节约了行政资源,也有利于实现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6)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7)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整合组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交通运输综合执法队伍、农业综合执法队伍。这次组建的市场监管等5支综合执法队伍,整合了原来30多个执法领域,涉及100多万执法人员,切实解决了多头、多层和重复执法问题,解决了违规违法、执法扰民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