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贺新元:准确理解“四个迫切需要” 深化对主题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4)

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

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这种“迫切需要”,是因为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是因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条件,党的一切工作都要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弄明白,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目前,一些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不实在、不上心、不尽力,脱离群众。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纵观我们党98年的发展历程,党的作风建设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并随着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而日显重要。党在革命与执政时期的作风建设因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几次转型而有所侧重,但核心永远没变,即始终加强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内在规定性,是我们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建立新中国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的根本保证。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和最大政治优势。

党同人民群众关系问题是党与生俱来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党获得人民群众支持进而获取执政权力并巩固执政地位的一般规律。革命时,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舞台,没有这个舞台,我们什么戏也是唱不成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改革开放后,江泽民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党一分钟也没有停止加强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如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一,不断地推进对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观的再教育。群众观教育实质上就是党的立场教育,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就是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和干部能不断接受马列主义群众观的再教育,是建党尤其是建国以来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条重要经验。

只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再教育,党才能不断地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寻求真理与修正错误。如何对待与群众关系上的错误,是检验党是否忠于人民群众的重要尺度。建党98年来,党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不是没有犯过错误,而是能够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自己纠正错误,这是其伟大和先进性的表现。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列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一直是党的一个战略之举。

翻阅党98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党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都始终把马列主义再教育摆在很高的位置。比如,1942年开始发起的历时4年的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党性整风运动,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后结合土地改革展开的整党运动,不仅统一了党的思想,纯洁了党的队伍,改进了党的作风,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联系,而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扫清了思想、组织与作风的障碍;1951年到1954年开展的全党整党运动,大大转变了干部作风,强化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在发展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作风问题,1998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三讲”教育使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强化了坚持和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意识,促进了作风的转变和拒腐防变自觉性的提高;进入新世纪,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2005年在全党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2008年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全党同志再一次受到了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为主题的群众观教育;进入新时代,我们又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党只有经常进行马列主义群众观再教育,增强免疫力,才能保证不脱离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不断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历史性概念的人民群众始终动态地指向“绝大多数人”,其最根本利益就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与党的目标有最近和最终一样,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有最近与长远之分,其根本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利益不同,在谋求当前利益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即为“自由人联合体”而奋斗,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是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党则承担着历史过程中的领导重担,不惜生命地帮助人民群众去实现根本利益,因为我们党的利益完全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而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并“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人民群众是根据党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他们的利益来决定是否继续接受这个政党的领导,并不是随便一个政党就能成为人民群众的“工具”。

人民群众是有选择性的。尊重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需求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前进的基础。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党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永无止境,但党却时刻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下人民群众的审视与重新选择。我们应该要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维护利益、实现利益、发展利益的党。

在革命时代,经过长达28年的斗争,党得民心,民得党恩,三座大山被推翻,民族得到独立,人民获得解放。党在执政条件下,面对脱离人民群众危险加大的新情况,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的新变化,要怎样才能保持与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那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就是要培育“服务于民”之心、培养“造福于民”之力、创造“谋利于民”之法,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党执政70年以来的事实已经证明,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较好的实现、维护与发展,人民群众对党是信任的,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牢固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我们党通过从严治党,开展整党、整风和“三反”运动,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问题,严惩腐败分子,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大增,才有了经济恢复、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等一系列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经历过一段曲折。但经过党的努力纠错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人民群众对党的错误予以谅解,继续拥护党,与党共渡难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群众利益得到历史以来最好的实现、维护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主题教育能不能取得实际效果,重要标尺之一就是能否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好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将反腐败进行到底。腐败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格格不入,同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是消磨党的意志、瓦解党的队伍、削弱党的战斗力、破坏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腐蚀剂。腐败直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动摇着党的群众基础。每一起腐败事件、每一个腐败分子都如同强烈的辐射源,直接作用于它所能辐射到的地方和群众,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人民群众认识一个政党,最直接、最简便的途径就是看它的作风与形象如何,从其行动中得出对它的感性认识,从而作出它是否代表自己利益的判断,作出拥护与否的选择。

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党为反旧中国的腐败政治和统治而诞生,并为之浴血奋斗了28年。针对党内腐败,早在1926年,党就发布了党史上第一个反贪文件——《坚决清理贪污腐化分子》,要求各地党组织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制止党内腐化现象发生。在延安时期,党也领导制定《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草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着执政的来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重要思想,以告诫全党要警惕党内腐化而导致失败。1954年,陈云同志在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在胜利的国家里头……物质享受是很具备的,很可以腐化。从前在瑞金、延安时,想腐化也很难,现在想腐化很容易。”邓小平同志强调:“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是把反腐败提到了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的高度,并向全党全国人民郑重地宣布:在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要把反腐败斗争持久地进行下去。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反腐败必须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理党的作风。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中纪委第十七届二次全会上强调:“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如果“任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最终将导致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文化颓废、社会混乱的状况,导致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到那时党心民心就无法凝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无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无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赢得民心,党中央要有权威,必须廉洁”“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上升为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布局的高度。党的反腐意志非常强,反腐成果取得辉煌成就。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81%增长到2016年的92.9%。这说明反腐败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几年努力,党的作风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党风政风出现明显好转,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在不断攀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克服不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轻而易举,需要长期磨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是凝聚民心的关键一招,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这次主题教育中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推动党的作风建设走向深入。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行动,我们的政治生态就会改变,社会生态就会好转,人民群众的心就能凝聚在一起。

第四,推进建立健全一套加强党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科学有效的监督制度。要坚信,我们党有一种自我净化的能力,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和所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克服一切作风上的问题,因为这毕竟是少数人的问题。正如刘少奇同志说的,“如果把我们的党比做一个人的肌体,那么,这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肌体,它完全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消除那些局部地、暂时地沾染到的病毒,而且在消除病毒之后,更会增加身体的免疫力。”

我们党内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比如,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这些都可归结为党的作风问题的出现,主要是这些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没有端正好人民群众的立场,没有把人民群众所赋予的权力真正地为公、为民,而是视人民群众为“被管理者”,视自己为“主人”,视公权力为私权力。对此,马克思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要对共产党手中权力加强监督的重要性,指出:国家工作的“勤务员”只有经常“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才能彻底消除“国家等级制”,“以真正的负责制来代替虚伪的负责制”。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监督制度,要把人民群众的监督有机地融入到监督制度当中,缺乏人民群众监督的监督是一种不科学、无效或效微的监督。早在1957年,邓小平同志就针对“在中国,谁有资格犯大错误?犯错误影响也最大”的问题,提出了要对党和党员进行监督;党及党员在接受监督时“一怕党,二怕群众”。他在批评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拒绝监督时强调:“他们总觉得:不受监督,自己下命令舒服,独断专行比较方便。正因为相当多的领导同志思想不通,看起来监督就更加重要了,不搞群众监督就更危险了。”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监督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历史发展至今,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监督制度因“思想不通”而没有如实建立起来。现在状况是:党内监督抓得紧,群众监督太乏力;自上而下监督多,自下而上监督少;法律监督文件多,舆论监督不上桌。因此,要解决党内监督存在的“上级监督不到、下级不敢监督、同级监督不了”问题,加速党内监督机制的完善与成熟,着力把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制度设计好,把设计好的监督机制再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着力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建立一个立体式、多层次、党群共融的监督体系。其中,核心主体是人民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核心部件是公开,公开是最好的监督,公开就是阳光,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要能做到尊重人民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和党务、政务、干部选拔作用、财务等的公开,人民群众就能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真正有效地行使监督权。任何作风问题或是腐败事件和腐败分子在群众和公开面前是无处也无法遁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形成了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视监督、派驻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同时,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的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越来越完善,产生的监督合力越来越巨大。

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98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加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过程。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维护发展得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深,我们的事业发展就顺利;否则,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受损,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