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婷:唐朝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的历史探究(3)

摘要:德国汉学家萧婷这部报告,对杨良瑶神道碑铭内容提出了探讨,讲述了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的过程,同时深入探讨中国唐代外交仪节,对大家正确认识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研究方向。

下面谈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问题。吐蕃在七世纪逐渐强大,并且开始向周边地区进攻,他们从青藏高原向西扩张到帕米尔高原,向东扩张到云南,并且扩张到塔里木盆地,这对当时的唐朝而言,威胁到了向西的贸易通道。后来吐蕃与唐朝的缓冲地带消失之后,形成了对唐朝甘肃和兰州的威胁,迫使唐朝大批军队驻防前线。由于安史之乱,吐蕃乘唐朝不稳定的时机向唐朝西北的多个地区推进,如凉州、甘肃、肃州、瓜州。公元732年初,吐蕃军和唐军在清水对质,接下来的和谈很成功,于是新的边界被确立。

但是,当年在长安发生了泾原哗变,这些士兵本是准备镇压叛乱的,但却由于其效力朝廷没有给他们报酬而怒气冲天,当时一位叫朱泚的人僭位称帝。为了平息叛乱,公元784年朝廷派遣秘书监崔汉衡作为使节前往吐蕃寻求军事支持,作为回报,唐朝将安西和北庭两个地区割让给吐蕃。碑文记载了杨良瑶参与了这次外交使命。公元784年7月,唐德宗回长安之后,很快就见到了吐蕃使者,后者是来要安西和北庭之地的。

《资治通鉴》里记载,唐德宗的重臣李泌,坚决反对割让承诺之地。唐德宗接受了李泌建议,然而这个决定也付出了代价。吐蕃军于是劫掠并摧毁了边陲地区。

记住此历史背景,杨良瑶是在公元785年被派遣到阿拔斯王朝的,杨良瑶的出使恰好是在唐和吐蕃关系恶化之后,又在吐蕃发动攻击之前,这使人想到这次使命可能不仅如碑文记录,事关皇室邦交和声望,也许有可能是为了加强阿拉伯与唐朝的联盟关系,以对付吐蕃人。

这个论点得到了《资治通鉴》史料的支持。公元787年,杨良瑶出使两年之后,史料介绍唐德宗与李泌之间有个对话,上曰:“回纥则既和矣,所以招云南,大食,天竺奈何?”对曰:“回纥和,则吐蕃已不敢轻犯塞矣。次招云南,则是断吐蕃之右臂也。云南自汉代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臣于吐蕃,苦于吐蕃赋役重,未尝一日不思复为唐臣也。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这段对话肯定发生在杨良瑶出使途中,从神道碑铭可知他是788年的上半年回到唐朝,并于夏季得到提拔。

李泌作为三朝谋臣,在劝说唐德宗拒绝答应割让安西北庭给吐蕃时想必早就有了应对吐蕃报复的策略。因此可以知道,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正是唐德宗和李泌早已确定的联合回纥,南诏,大食,天竺夹攻吐蕃政策的行动。公元788年唐与回鹘甚至达成协约,唐德宗的公主下嫁回鹘可汗,陪嫁品极为丰富。作为回报,回鹘人答应与吐蕃人作战。这些措施,体现了唐朝政治与外交的战略。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