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古代书院和历史名人的关系
如果有到过岳麓书院的朋友,会看到岳麓书院大门上有八个字:“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八个字道尽了中国古代书院和历史文化名人之间的关系。余秋雨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面写过一句话,“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余秋雨先生所说的山间庭院就是岳麓书院。仅以岳麓书院为例,这里走出来的那些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大咖,简直是灿若群星,比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曾国权、刘坤一、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还有陶树、贺长龄、陈间华、程前等,这些人都和岳麓书院有着剪不断的关系。
那么,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和中国古代书院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先说范仲淹,其实范仲淹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叫范仲淹,这个人早年出身是很不幸的,史书上说他二岁而孤。实际上这种说法不太确切,据我考证,他出生后不到五个月,他的亲生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后来迫于生活的压力,带着他改嫁给了一位姓朱的学者,所以范仲淹在22岁前叫朱说。
到了成年后,范仲淹励志读书,就到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在这个地方范仲淹留下了很多名人轶事,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独不见皇帝”,这是什么意思呢?话说,在范仲淹应天府书院读书期间,有一次宋真宗路过这个地方,大家都希望能见到皇帝真容,所以很多在应天府书院读书的学生纷纷放下手中的书,前去参见皇帝。但书院里留守的老师很吃惊地发现所有人都去了,只有一个人没去,这个人就是范仲淹,这个老师就问他为什么不去,范仲淹说了八个字“日后再见也未必晚。”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想要见皇帝,除了皇帝路过某地远远的看一眼以外,还可以通过刻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通过选拔参加殿试,就有机会见到皇帝的真容了。这实际上凸显了范仲淹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天生的,是书院教育的结果。当然同样是受书院教育的另外一些学生就做不到这一点,这与学生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提到范仲淹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风水宝地不留给子孙。朝廷曾派范仲淹到他的老家苏州做知府,他在工作之余也想给自己家盖一套房子,所以他就委托别人选个地方,这个别人就是堪舆学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风水先生,因为古人是比较讲究这个的。这个人相中了一块地方,说是一块风水宝地,范仲淹听说这件事后,他至少有两个选项,第一个选项就是把这个地方留给他的子孙后代,还有一个选项就是把这个地方用作别的用途。
有些朋友会觉得范仲淹肯定要把这块风水宝地留给他的子孙,为什么这么说?跟大家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晋代有个叫郭璞的人,他是一个精通风水的堪舆学家,据说有一次有个叫张裕的人请郭璞帮他选一处墓地安葬故去的人,这个郭璞选了半天看中了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各有利弊,一个地方可以保佑张裕本人高寿,另外一个地方可以保佑张裕的子孙后代都能够高官得坐,但这两个地方又都有缺点,尤其是第二个,虽能选择能保佑子孙后代但张裕本人就要折寿一半。这个故事是晋史里记录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