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君:中国古代书院与传统文化、历史名人之关系(7)

摘要: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即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书院作为古人读书、讲学、做学问之地,历经千余年发展,已累积了对文化传承、教育、艺术、哲学、社会礼仪等多方面的认知,是文化保藏、精神蕴蓄的重要载体,对推动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振兴有着重要价值。

郭璞就问张裕选哪一个,后者想都没想就回答说,当然是选择第二个,说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幸福,苦了我一个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种心态就是一种古人的普遍心态,宁可自己少活几十年也要长保子孙后代的富贵。

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和明末两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有关。一个叫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还有另外一个人叫边大寿,边大寿是干什么的?是当时陕西一个县的县令,这两个人在明朝末年不约而同干了同一件事,挖别人的祖坟,张献忠是挖了明王朝的祖坟,边大寿挖了李自成的祖坟。为什么要干这个事,这折射古人的普遍心态,就是把对方的风水阻断了,破坏掉这些人后代的运气。当然,张献忠和边大寿都非常不聪明,最后都是输家。

回过头来再看范仲淹,他没有把这块宝地留给自己的子孙,而是把这块地无偿地送给了当地政府,让他们在这里办了一所书院,这种精神和情怀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再来看朱熹,朱熹是承前启后文化大家,但这个人曾经有过一次不太靠谱的举动,挪用过公款,而且不顾任何后果的想要干一件事,就是修复白鹿洞书院,他挪用了30万贯钱,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一笔钱。在北宋挪用公款是要重罚的,《岳阳楼记》一开头提到的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为什么被贬到岳阳这个地方,其实滕子京的罪名之一就是用了一笔公款来犒劳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挪用了多少钱?3000贯,大家注意,朱熹挪用了30万,所以,朱熹干这个事是顶着非常大的压力。

那么,他为什么要干这个事?他觉得干这个事非常有意义,因为挪用公款他没有一分一毫用到自己身上,而是重修了白鹿洞书院。正是因为朱熹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才能够一直和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齐名。朱熹在重建白鹿洞书院后还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规章制度,叫《白鹿洞教条》,影响非常广,一直到清末民初还非常有影响,而且传到了海外。

胡适在1928年到过白鹿洞书院,他对白鹿洞书院赞不绝口,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另一个是朱熹亲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