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还曾到过震川书院,在这个地方专门写过一幅对联纪念明代文学家、水利专家归有光,这幅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儒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下联: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林则徐为什么写这幅对联,因为林则徐也做了很多治水的事情,这代表了对归有光的尊敬。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书院和中国古代名人之间有这几种关系,第一,许多历史名人的成长离不开书院的培养。第二,许多书院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名人的助力。第三,名人和书院之间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
五、怎样看待当下的书院热
应该怎样看待书院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度消失呢?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应该从三个视角去解读:第一,生物学视角。任何生命体都有生老病死,书院肯定也不例外。第二,政治学视角。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时候改革是一个热词,改革需要一个标榜,这个标榜要触动面最小,改革的成本最低,那么书院就成了各方都比较容易接受的改革目标。第三,本体论视角。传统书院发展到清末民初的时候,它所传授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社会和老百姓的需求了。
时间到了今天,书院又逐步回归,甚至形成了“书院热”,用搜索引擎来搜索“书院”二字,居然搜出了两千多万个和书院有关的结果。怎么看当下的“书院热”?我想起了一个关于对联的故事。明朝的于谦有一次参加考试,主考官也叫于谦,主考连叫三次于谦,于谦不应答,主考不高兴问他为何不答,于谦说我和您同名所以不敢答,主考就挺诙谐的,说:我出上半联,你把下半联对上,我就不责备你,于谦说请您出吧。主考官就出了: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而亦无忌。这就是说,我不忌讳你叫我的名字。于谦一听心里面很感动,马上回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表达了自己谦虚和对老师的尊敬。
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现在的很多书院是名相如而实不相如。现在很多书院实际是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干着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