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贯彻落实军事战略方针,不仅是军队的责任,也是全党全国的责任,要深化军事战略问题研究,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毛泽东是我党我军军事战略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一整套符合实际的军事战略思想,有效地指导了各个时期的军事斗争,时至今日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特约军事科学院相关专家,撰写了一组关于毛泽东军事战略指导的稿件,以飨读者。

军事战略观,是对军事战略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等问题的根本的、总体的看法。能否形成科学的军事战略观,决定着战争指导的层次,影响着战争进程和结局。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形成了系统的军事战略观,为党的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也为赢得革命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战略服从政略,政治基础决定着军事战略选择

毛泽东认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基于这一思想,毛泽东把人民军队视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创造了“三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要求人民军队承担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三大任务,强调把打败敌人与动员群众、创建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武装斗争与各条战线斗争相结合的整体斗争思想,要求把歼灭敌人提升到战略地位,等等。这些思想,体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路线的内在要求,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军事路线。

政略决定战略,奠定了战略选择的范围。革命战争期间,蒋介石派人收集毛泽东所写的战争著作,试图找到击败我军的方法。抗美援朝时期,美国人研究毛泽东关于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战术。20世纪50年代,为了打败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军,法国军队领导机关还出版了毛泽东的有关军事著作。事实一再证明,包括战略在内的一切作战方法,是以特定的政治为前提的。对此,毛泽东深刻地指出:“我写的小册子,是人民战争的小册子,反人民战争的那一方面,不可能利用。”这就说明,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人民战争这个根本,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有效发挥作用。反人民的战争、片面的正义战争等,都无法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如果非要照搬,要么失灵,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也派出部队到日寇后方打游击,但大都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民党的敌后游击力量战斗意志薄弱、派系林立、纪律松弛、作风败坏,群众基础差,有的甚至鱼肉百姓,被老百姓戏称为“游吃队”,缺少在敌后实施游击战的政治基础。与国民党敌后游击力量的衰败相反,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落实抗战民主政策,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使日军几乎无法掌握其动向,在敌后游击战中屡获胜利、快速发展。

战略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问题

战略战术作为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对战争胜负具有直接决定作用。纵览古今中外的战例可以发现,有的因指导不当造成兵多将广而败,有的因指导高明却能实现以少胜多。对此,毛泽东深刻指出,军力、经济力、地理等客观因素,只是决定了战争胜负的可能,要把这些可能变成现实,必须有正确的战争指导。

毛泽东认为,在战争指导的游泳术中,“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秦末,群雄并起,项羽在角逐中脱颖而出,与刘邦争夺天下。项羽是名战将,勇猛过人,巨鹿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名声大振。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常胜将军”,却在垓下之战中败北,并自刎于乌江,让刘邦在楚汉争霸中最终胜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就军事上看,在于赢得了战斗,输掉了战略,是典型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但是光有战略指导的正确还是不够的。要赢得战争,就要在正确战略指导的基础上,实施正确的战役战斗指导。这是因为,战略既决定战役战斗,战役战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战略全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如果大多数战役战斗失败了,或是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性的一二个战役失败了,再好的战略设计都会落空,战争就会走向失败。因此,要把战略上的胜算变成现实的战争胜利,还要实现大多数战役战斗的胜利,特别是要确保决定性战役战斗的胜利。战役战斗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战略上的优劣态势并不等同于、自动转化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劣态势,通过努力,即使是战略上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也可以在战役战斗上形成优势、获得主动。落实战略上的胜算,在战役战斗的作战形式上,与战略可以是同向相行,也可以是相反相成。比如,弱小的一方在战略上是防御的,但可以而且必须在战役战斗上是进攻的,这样才能推动力量对比转变,最终打赢战争。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毛泽东认为:“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由此可见,他是从与战役、战斗相对应的角度来界定战略的,并从全局与局部的哲学高度来区分这两种类型的战争指导规律。把军事战略界定为战争指导全局的规律,揭示了战略的独特内涵,是毛泽东的一大创造。他从军事战略实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军事战略作了简洁、准确、科学的界定,把人们对军事战略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对军事战略的全局的具体内涵,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这种全局性,主要指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我方全部活动和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大体来看,战略作为战争的整体指导,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全局:一是各方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同时进行的不同战场、不同战役之间的联系;二是各阶段之间的联系,主要是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进攻、战略追击等之间的转换与联结,战役准备、部署、实施、收尾之间的衔接;三是各领域之间的联系,现代战争是在陆、海、空、天、电、网等领域进行的多域作战,不同领域作战的范围、节奏等不尽相同,需要统筹协调好;四是作战中不同力量间的联系,主要是各军兵种力量间,主攻与助攻间,作战与支援、保障间的协调与统筹;五是敌我友之间的整体关照,要把自己的行动、部署等与敌人的有关情况结合起来,与友军的有关情况联系起来。

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照顾战争的全局

毛泽东要求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找到了战胜国民党军队的有效办法,红军在他的指挥下往往能以小搏大、以弱胜强,而一旦他被剥夺战争指导权、红军不再按照他的办法打仗,经常就会打败仗。解放战争中,毛泽东领导100多万解放军打败了蒋介石领导的400多万国民党军。毛泽东能赢得一次次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极具想象力、洞察力,能及时提出独创性的战略创意,找到了正确的军事战略,在战争指导上重视抓大放小,充分发挥一线指挥员的作用,进行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指导。而蒋介石却注重细节,在军事战略上缺少创见,在军事指挥上好一插到底、越级指挥,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抓大放小,还体现在关照要害上。毛泽东一方面强调全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强调,关照全局还需要落实到抓住枢纽上,并提出要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在战争指导上,他对事关全局的枢纽也抓得很紧。辽沈战役期间,毛泽东从全局出发,要求林彪攻打锦州,切断国民党军从东北向华北撤退的后路。而林彪基于各种考虑,一再推迟落实毛泽东的战略要求。在攻打长春失利后,林彪才转兵准备进攻锦州,但获悉蒋介石增兵葫芦岛后他又出现动摇,准备弃打锦州,回攻长春。在罗荣桓的力劝特别是毛泽东4A急电的严令下,林彪才组织力量成功攻占锦州。对锦州一役,被俘的国民党守军将领范汉杰由衷感慨,打锦州这一着,非雄才大略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攻占锦州,完成了对东北国民党军的关门打狗之势,难怪蒋介石听到锦州失守的消息后暴跳如雷。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