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当有为,莫做“木偶官”

为官当有为,莫做“木偶官”

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要担当。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担当精神体现着领导干部的党性和觉悟,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胸襟和勇气,也决定着领导干部职责的履行、作用的发挥、贡献的大小。

古语云:“安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庸”。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不做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在总书记严厉批评的这几种“官”中,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混日子,浪费执政资源,影响行动效率,群众反映尤为强烈。

对领导干部来说,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在一篇文章指出:“何其为领导干部?说得直白一点,组织上让我们当领导干部,就是派我们在这里站岗放哨,这叫守土有责”。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既要用好权,又要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所谓“庸官”,就是指那些胸无大志、思想懈怠,因循守旧、斗志衰退,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思进取、工作平庸的人。这些人作为身系责任使命、肩负人民重托的党的干部,如此甘于平庸,就会愧对组织培养、愧对人民期待。

“为官避事平生耻。”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尸位素餐、碌碌无为之辈,都深为同僚所不齿,更被百姓戳脊梁骨。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庸官死后去见阎王,说自己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不贪一分钱,自认无愧对鬼神。阎王训斥说,“如果这就是好官,那在大堂上摆一尊木偶,连水都不要喝,岂不比你更好?你为官三年,处处考虑如何保全自己,躲事避责,毫无政绩,负民负国,难道你是好官?”故事虽然简短,却透射出最为朴素的一个道理:为官当有为,莫做“木偶官”。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践证明,平庸之气不治,必定事业难兴。庸官的危害虽然不像贪污受贿、违法乱纪那样具有直接的社会危害性,但如果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庸官当道,必然导致管理不善,人心涣散,就谈不上实现发展;如果干部队伍中的平庸之风不治,任其蔓延,必然造成管理失效,导致执政能力丧失,同样会危及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

干部就要干事,职位意味着责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当自己负责的工作在自己手里推来推去不落实、落实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反思自己在不在状态,自问几个“为什么”,特别要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追求卓越的境界,有没有迎难而上的担当,有没有一抓到底的激情,有没有常抓不懈的执着。为官者要始终怀着“民不富心不安”的强烈责任感,时刻绷紧一根弦,任务没完成、工作没起色、难题没攻破,心中就会有一种食不甘味、寝不就枕,坐卧不安的思想压力。凡是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一定要尽职尽责、主动地干,决不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决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一定千方百计办好,决不麻木不仁、漠然处之。

担当作为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新时代新任务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宽肩勇担当、铁肩担道义,切实增强能力不足的危机感,努力使自己的能力素质跟上时代节拍、适应本职岗位的职能要求。为此,既要提高“善学”的本领,加强理论武装和专业学习、政策研究,注重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增长干部本领,又要提高“善谋”的本领,把握规律和趋势,善于集思广益,增强“开门决策”意识,逐步实现制度化;既要提高“善作”的本领,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收获“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又要提高“善成”的本领,“不看起跑看撞线”,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用结果来检验工作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是重要的风向标和指挥棒。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克服平庸,既需要干部个人努力,也离不开党组织的引导。这就要突出实践、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大胆使用担当作为的干部,大胆使用在基层扎实历练、在艰苦地区经受磨练、表现优秀的干部,让担当有为的干部有平台、有空间、有盼头、有奔头。对于那些不敢担当、不抓落实的干部,不换思想就换人,不负责就问责,不担当就挪位,不作为就撤职。同时,要大张旗鼓表彰奖励担当负责、狠抓落实的单位和个人,坚决克服和纠正“等靠要拖”的现象,形成“一切工作讲担当,大家都来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有“事思敬”“执事敬”的敬业精神和“光阴迫”“从来急”的奋进态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0827/1056188.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