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起源于星辰崇拜

重阳节起源于星辰崇拜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众说纷纭,细细考察,基本不外乎祈求长寿、辟邪消灾和大火星崇拜等几种。

古文献专家阴法鲁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中指出:“九月季秋,中国南北方的农作物收获期大体结束,频繁的报赛活动也在九月告一段落,此时便有了重阳节。”有学者认为农历九月正是收获时节,再加上“九”与“久”谐音,“九九”即“久久”,有“宜于长久”“年年丰收”的吉祥寓意和好口彩,所以重阳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因为谐音久久,重阳又有了吉庆和祈求长寿的意义,所以在曹丕笔下,重阳已经是一个和长寿有关的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写下此文的同时他还赠送菊花祝愿老臣钟繇长寿康宁。将重阳定为老人节,也和一直以来的这一观念有关。

但是如果要考察重阳节的起源,这些说法都似乎在理据上显得比较单薄,一个突出的反证是,重阳节始终有着辟邪消灾的意味,佳节中不乏凶的元素。

北师大民俗学者萧放先生在《菊花酒·茱萸佩·长寿节——重阳节俗漫话》中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大火星祭祀。萧放先生指出: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示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隐退,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仪式。

因为大火星与农事相关,先民们对其非常重视。历史学家庞朴先生指出:大火黄昏见于东方的时候,曾是春分前后,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时,而大火西没,又曾是秋分左右,收获完毕,准备冬眠的时节……火伏之际有一种“内火”的活动,与春天火出之际的“出火”活动遥相呼应。想来“内火”当与收获有关,或者意味着田野农事当此时止,便告结束了。

简单地说,基于星辰崇拜,如果说重阳登高是为了离星辰离天更近,茱萸佩等是为了禳除虫害,也是顺理成章的。

@新京报书评周刊

本文关键词: 秦凌 重阳节起源 星辰崇拜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