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政治

中国道路 中国理论 中国话语

报告人:郭建宁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简 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这个过程,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中国道路的学术阐释、中国理论的学术表达必须借助中国话语。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是统一的整体。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建宁教授从实践、理论、学术研究三个维度对这个主题进行了系统阐释。
总播放:9520
发布时间:2019-09-23 16:45
  • 中国道路是中国现代化之路,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之路,是给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之路。中国道路与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中国方案构成了“中国逻辑”。这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国性”,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当代性”。[文稿]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又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新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和辩证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文稿]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文稿]

     

    郭建宁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郭建宁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点此观看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于波澜壮阔的70年的研究、思考、探讨,有很多视点、视野、视角。我想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这三个维度来谈一些我的体会和思考,与大家交流。

    新中国70年,一方面有实践的探索,另一方面有理论的创新,两者是良性互动和辩证统一的。

    从实践方面来看,这70年主要有三个节点:第一个节点是1949年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个节点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接力探索;第三个节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从理论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是学术界的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就是我们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我们先从理论创新维度来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学术界、学术研究的维度来看,7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今天,我的讲课就是从实践、理论、学术研究这三个维度展开的,实践主要体现为中国道路,理论主要体现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主要体现为中国话语。我讲三个问题:第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支撑的。其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基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的理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又为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提供学术、学科和理论的支撑。因此,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整体进行把握思考。

    一、中国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成果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怎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一个重大的新的历史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多方面的思考和成果,主要成果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

    1956年,无论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还是从我国国内来看,都是相当重要的一年。在国际上,1956年年初,苏联共产党召开了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苏共二十大之后出现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对国内来说,1956年也特别重要。比如说,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年,我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等等。当然,还有由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一篇特别重要讲话整理成的一篇文章——《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给八大做准备,从1956年2月14日起,毛泽东同志用了43天时间,先后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在这个基础上,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同志分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讲话。现在我们看到的《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就是根据这两次讲话整理完成的。

    《论十大关系》讲的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把握、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前五个主要是经济关系,后五个主要是政治关系,分别是:(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其中,(七)党和非党的关系,主要指的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和(九)是与非的关系,就是后来讲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讲《论十大关系》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已经考虑到我们面前有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但这个时候概念还没有完全清晰形成,因此他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与非的关系来表述,这就是后来讲的两类矛盾的前身和准备。60多年过去了,放到今天来看《论十大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十分具有战略性思考的。

    第二,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它的主题就是讨论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怎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维有一条就是要把握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主要工作、主要思路。那么,八大探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后面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最初的源头活水,最初的出发点还是来自八大的这个重要表述,提出要发展经济、发展文化。

    第三,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整理成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没有矛盾呢?当时,国际国内学术界都有很多讨论。有的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矛盾。有的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可以找到矛盾。对此,毛泽东同志都不同意,他说:“不是什么找到或者找不到矛盾,而是充满着矛盾。””要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考察、分析、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第一,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社会矛盾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类是对抗性的敌我之间的矛盾,一类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的矛盾。第二,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加以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第三,毛泽东同志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第四,毛泽东同志还特别阐述要注意这两类矛盾的相互转化,要尽最大可能把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要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为敌我矛盾。第五,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比如说,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思想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等。

    《论十大关系》、党的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集中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探索的主要成果。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