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张志君:国歌、国旗、国徽背后的故事及启示(下)

——国旗与国徽

张志君

张志君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基础的,比如一个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军队以及与政治体制相配套的经济体制。我们可以称包括但不限于政治、军事、经济的这些可以量化的基础为硬实力基础。与之相对的软实力基础,则往往和文化联系在一起。

国歌、国旗、国徽等,构成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基础。这些软实力基础,不像硬实力基础那样容易衡量,但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国旗与国徽就是属于国家文化软实力“辨识文化系统”中视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从近代“国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背后的故事及启示三个方面回望历史、启示未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认识。

一、从近代“国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后的必然产物。最早的国旗诞生于近代欧洲,随着亚非拉国家的独立高潮,大批国旗随着新国家而诞生。据相关资料,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包括未被普遍承认地区)的国旗数量已达到199面。在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之前,我们不妨按照历史顺序回顾一下1949年以前的“国旗”。

清政府最早是没有“国旗”的,也正因此,还吃过一次很大的亏。在1862年,鸦片战争后,湖北长江水域发生过一起清朝水兵和英国水兵相互斗殴的事件。在后来的交涉过程中,英国人以大清帝国的兵船没有挂国旗为由占尽便宜。于是,曾国藩提议用“三角黄龙旗”作为中国官船的旗帜。1888年,李鸿章在和西方列强打交道时感到没有“国旗”很不方便,于是就此事上书慈禧太后。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慈禧太后最终选定“四角黄龙旗”作为清政府的“国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面“国旗”这才诞生。

说完了清政府的“国旗”,就轮到中华民国的“国旗”了。一提中华民国的“国旗”,可能有很多朋友就想到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其实,“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不是中华民国唯一的“国旗”。最早的中华民国“国旗”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定下来的五色旗,或称五族共和旗。一种说法是称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也就是所谓的五族共和。五色旗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旗”分别得到了章太炎先生的赞成与孙中山先生的反对。章太炎先生去世时,由于他拒绝“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覆盖他遗体的就是这面五色旗。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大地上还曾出现了一个非常短命的中华帝国,也就是1915年袁世凯复辟建立的中华帝国。此时的中华帝国也选择了五色旗作为“国旗”,不同的是在红色上画了一个叉。

回到“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上来,这面旗是孙中山先生力主采用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是在青天白日旗的基础上修改而来的,而这个青天白日旗是民主革命家陆皓东设计的。陆皓东于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孙中山先生对他非常欣赏,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在同盟会成立以后,几个重要的革命领导人商讨日后中国“国旗”的形式时,孙中山先生就力挺青天白日旗,在遭到质疑后提出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设想。在北伐成功以后,“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国旗”。

至于抗日战争期间,汉奸们建立的几个伪政权,如华北临时政府、汪伪国民政府都曾重新采用五色旗作为所谓的“国旗”,就实属令人作呕了。总的来说,1949年以前的从清政府末期到中华民国时期的所谓的“国旗”,带给中国人民的观感都是非常差劲的。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天安门广场首次升起。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诞生,就要从同年7月15日到26日间,刊登在当时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等各大报纸上的征集启示说起。启示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征集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成立了,我们必须要有一面崭新的国旗。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因为应征作品多达2992幅(一说为3012幅),而留给最后遴选的时间却没有多久。在这么多应征作品,尤其是这么多领导或知名学者领衔设计的作品中,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二、选定国旗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选定国旗的故事印证了,不唯名、只唯实的作风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国旗遴选的范围是2992幅作品,其中不乏领导们、学者们领衔设计的作品,如朱德同志、郭沫若先生、张仃先生等,而最终获选的作品出自一位名叫曾联松的先生之手。不是对那段历史特别感兴趣的朋友,可能到了今天也不一定知道这位曾联松先生。

曾联松先生是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他从事的也是和财务有关的工作,和美术一点也不沾边。为什么没有选择领导们、学者们领衔设计的作品,而选择了这位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先生所设计的作品,作为国旗的修改基础呢?这里边就体现了,不唯名、只唯实的作风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第二,选定国旗的故事表明了,任何涉及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都不是小事,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态度。不唯名、只唯实,具体指的是什么?就是任何涉及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都不是小事,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态度。在当时的2992幅应征作品中,相当一部分应征作品为了体现所谓的“中国特色”都画有一条黄横杠。这个黄横杠有很多解读,如解读为黄河甚至长江、淮河的象征。但是,张治中先生提出了他的反对意愿,认为一条横杠有分裂国土、分裂革命之嫌,而且容易使人联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当时也反对采用有黄横杠的图案作为国旗的底稿的著名民主人士,还有徐悲鸿先生、吴藻溪先生等。吴藻溪先生曾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提出不建议采用有黄横杠的图案作为国旗的选定稿。

张治中先生、徐悲鸿先生、吴藻溪先生,都是不同意在国旗上加上一条横杠的。虽然说黄横杠体现了中华本土特征,如黄河、长江和淮河,但是国旗上不一定非得有什么山川河流的标志,如苏联、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国旗上也没有山川河流的象征。听取了不同的意见后,毛泽东同志一锤定音,选择了以五颗星星来表现新中国特征的五星红旗。

说到这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反对分裂永远都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政治上绝对正确的主题,更何况中国从秦开始就有大一统的情怀。分裂国家的行为或人是永远要遭到唾弃的。无论是当年的国旗遴选,还是今天我们捍卫国旗的种种行为,都印证了一个主题,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同样也如此。

第三,选定国旗的故事强调了,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思维。据相关史料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遴选过程中,共有六幅作品进入了决赛,也就是最终选定的阶段。这六幅作品当时得的票数分别是,复字第3号185票、复字第4号129票、复字第1号112票、复字第2号77票、复字第15号18票、复字第32号15票。如果按以多胜少的原则,毫无疑问,得了185票的复字第3号应征作品应该胜出。但是,最终胜出的是得票最少的复字第32号应征作品。最终,复字第32号作品上的那颗大五角星里边的锤子镰刀图案被去掉,成为了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感到崇敬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脱颖而出”,验证了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道理。

可以说,选定国旗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三点启示,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