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 中国理论 中国话语(5)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这个过程,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中国道路的学术阐释、中国理论的学术表达必须借助中国话语。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是统一的整体。

第四,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文化自信。过去,我们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现在又加了一个文化自信。那么,道路是路径,理论是指南,制度是保障,文化是根基、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需要文化自信来支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这里讲的文化,既包括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我们党领导人民形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比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同时还要结合今天的新时代,对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五,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枝一叶总关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想着老百姓的疾苦,为老百姓排忧解难,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这应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观、价值观、人民观。

第六,世界视野。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这两年经常强调的一个大概念,那就是: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年5月,在江西赣州于都长征出发点考察讲话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个思想真的是非常深刻,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我们的历史使命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的战略全局;同时,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18年6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伟大的复兴是在这个百年变局中展开的。我们要实现伟大复兴,就要把握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解局、破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话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1.范式的转换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学术研究还主要是一种苏联的教科书模式,话语、研究方法、概念范畴都受到教科书模式的影响。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加凸显的是问题意识,聚焦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聚焦问题也才可能会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全方位的进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个很大的题目,涉及各个学科,我不可能都涉及,所以我这里讲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全方位进展,至少可以体现在这五个方面:一是文本研究,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二是现实研究,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三是中国化研究,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四是综合研究,就是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交流对话;五是新兴学科。比如前沿问题,以哲学为例,有实践哲学、人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发展哲学、生存哲学、生态哲学等。

3.深层次的思考

这些年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看,实践、人、发展、文化应该是关键词。

首先来看实践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核心词。上世纪80年代有一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大概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物质本体论;二是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本体论;三是实践哲学与无本体论。这三种见解反映了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与建构的基本格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研究和争论,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框架问题,它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

第二是人的问题。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尤其是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自由自觉地全面发展。今天,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巨大的提升和升华,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三是发展问题。发展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科学发展观”到“五大发展理念”,我们党对发展的理解与认识一步步地提升,达到了新的境界。为什么创新位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创新放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把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如此强调创新,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动力不足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怎么增强发展动力?那就是: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怎么转变发展方式?那就是要从拼能源、拼资源、拼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新的发展方式,而这个新的发展方式就是高质量发展方式,而高质量发展方式最核心的内容、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创新。创新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首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创新是动力源。其次,创新是解决由大到强的关键。由大国到强国,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创新尤为重要和关键。面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千万不能受制于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只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紧紧抓住创新这一个关键环节,才能占领发展的制高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和比较优势。

第四是文化问题。五四运动以来,文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理论界特别关心的一个前沿问题。关于文化的定义与本质,关于文化的转型与发展,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于儒学的现代转换,关于文化进化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关于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关于文化冲突论与文化融合论,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关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将继续是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而且是一个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的发展繁荣。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文化问题,强调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来创造既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重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4.问题与挑战

问题与挑战主要有这三个方面。

第一,怎么推进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这个论述十分重要,也很有针对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的受众群,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问题意识和研究方式。虽然大家重视对话,但实质性沟通应该说进展还不大,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走向,张岱年先生有一个提法,也就是“综合创新论”。那么,21世纪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西方的现代学术、中国的传统文化综合创新,应该来说这个总的方向和思路是对的,但关键是怎么具体操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关键性课题。

第二,研究的经验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实践的,要与时代同步伐,要以人民为中心。而现在有的研究是话语的西方化、选题的边缘化、研究的经验化、内容的小众化;有的选题看起来讨论地很热闹,但没有什么人关注,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个“茶杯里的风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伟大变革相去甚远。

第三,低水平的重复。在2016年5月17日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第一个就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因此,增强学术含量、提升学术标准、克服低水平重复,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与积累的过程,要有敢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为人民立德立言。

5.中国话语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定要有标识性的概念、引领性的范畴、原创性的贡献。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了重要讲话,将总体思路说得非常清楚。他说:“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他还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应该说,这个要求内容丰富,站位高,任务也很繁重,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加油,一起来努力。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这是我们这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担负的历史使命。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