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 中国理论 中国话语(3)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这个过程,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中国道路的学术阐释、中国理论的学术表达必须借助中国话语。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是统一的整体。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论述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价值旨归。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一定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补齐民生短板、打通“最后一公里”;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第三,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一个重大的课题、重大的使命、重大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我们有了9059.4万名党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关键在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这些年来,我们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重大进展,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还要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不忘初心,不改本色,不负使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还是那句话,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5.中国道路的历史根脉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关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也就是“四个自信”的第一个自信——道路自信。中国道路是个简称,全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这个道路是怎么来的呢?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讲了四个“走出来”,即: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这“四个走出来”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觉得大概有两点:一是讲30多年改革开放,要想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二是讲中国道路,还是要和中华文明相互贯通。也就是说,30多年和5000多年、中国道路和中华文明,是内在衔接的、相互贯通的、有机结合的、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30多年是从5000多年走出来的,没有5000多年就没有30多年;中国道路是从中华文明中走出来的,没有中华文明也不会有中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还有另外一句话,那就是:“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忘初心”是一个“不忘”,还有一个“不忘”是“不忘本来”,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不忘初心”和“不忘本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忘初心”和“不忘本来”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本、根脉、根基,是我们的底蕴、底色、底细,这就好像一棵大树,它长再高,影子再长,根都要在土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发展,道路再拓展,它的根也要在土里,这个根就是我们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它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这也应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一种大历史观。

6.中国道路的当代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和把握。

在经济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政治上,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在文化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生态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在军队方面,以能打仗、打胜仗促进军队和国防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在国际方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占领道义的制高点,共建“一带一路”。

7.中国道路的重大意义

中国道路的重大意义有以下三点。第一,中国道路是中国现代化之路。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让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第二,中国道路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之路。第三,中国道路是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要给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的成果。这就是我们讲的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道路与中国理论、中国话语、中国方案构成了“中国逻辑”,这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国性”,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当代性”。

二、中国理论: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又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要讲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国人,马克思主义形成于欧洲,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就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它要从德国的形态变为中国的形态,由欧洲的形态变为亚洲的形态,由西方的形态变为东方的形态,这就是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一开始是传入和传播,然后再是中国化,然后才是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然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我的理解,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这么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传播。传入是零星的、零散的、片段的、再译的、转述的;传播,内容更加系统更加完善、完整,规模、影响力更大。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入、传播来看,有这么几点需要知晓。1898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的文章中最早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知道有一个人叫马克思。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朱执信在1905年11月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后李大钊、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介绍与研究,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艾思奇《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李达《社会学大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都具有重大影响,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个阶段,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从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来看,主要有哲学理论层面的《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阐发,也有思想路线层面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有实际工作层面阐述的军事辩证法、统一战线的辩证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不仅和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结合,而且具体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军事、统战、党建等各个领域。这时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开始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也是中国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