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繁体字“识可以,学不必”

对繁体字“识可以,学不必”

12月6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针对“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教育”一事,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据12月8日澎湃新闻)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时不时有些“仁人志士”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并通过繁体字的教学为载体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他们总体认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每一个字都凝结了祖先们的智慧,伟大的哲学追求。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尽管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也导致我国一门最伟大的学科——训诂学迷失,是一种造成中国文化隔断的体现。

远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之后,类似恢复繁体字教学的建议没有中断过,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教育”更是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尽管原因貌似甚为庄重严肃,不算太为偏颇,但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和方便使用的层面看,明显有些“不合时宜”的意味。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况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国家现行简化字即是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通过搜集、整理、筛选千百年来在民间通行的简体字,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确定简化字体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后确定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体系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简化字推行几十年来,在扫除“文盲”等领域中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就文化而言,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汉字已经历了多次演变,并未影响中华文明的传承。谁说简化字就不能传承文明呢?如果一定要强调传统,莫非要号召大家都去学甲骨文?小篆?

目前,教育部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在官网上进行相关答复,也表明了国家层面的鲜明态度。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对繁体字,识可以,学不必”吧。“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根据国家11个部委(局)组织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对全国阅读繁体字书报困难程度调查的数据显示,阅读繁体字书报“基本没有困难”和“有些困难但凭猜测能读懂大概意思”的比例占58.69%;“困难很多”的比例占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因此,即便推行了简体字多年,大多国人基本能够识读繁体字。

对于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不能说是荒谬,更不能视之为开倒车的行为。毕竟虽然我们简化字推行了这么多年,但在当今的语言生活中,繁体字仍在书法艺术、加强两岸四地以及海外华文区沟通交流等方面仍在发挥作用。一些学校,不妨可以将繁体字作为一门选修课,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走进课堂,破解一个个蕴藏在其间的文明密码。

汉字,自身带有工具的属性,逐步简化,让其不断为人民服务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而不能因其本身凝结着古老中国的文化体验,就打着传统的旗号钻到故纸堆里去,否则,就有点违背历史的辩证法的“味道”了。(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1209/1069623.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