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

摘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职责清晰、依法行政来构建政府治理体系,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领导最终落到三句话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这次公报中特别强调的关键词,党的领导是写到《宪法》中的,但是党如何领导,最终就要走向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

科学化,党应该在科学框架下实施领导,用科学思维和精神来实施领导。过去领导拍脑袋决策,动不动造成资源浪费,这就不是科学领导。

民主化,不管决策也好,重大问题也好,要经过协商、讨论,要有民意的支持,要有民主程序来保障党的领导是在老百姓中有基础的,在党员中有基础的,坚持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在这个框架下坚持党的领导。

法治化,就是党的领导也要逐步纳入法治轨道。这几年我们建立了很多党内法规,把党的法规条例也纳入到国家法治框架中了。过去讲法制框架一般指的是人大颁布的法律、国务院颁布的条例,还不包括党内条例。自从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条例、规章制度也纳入到国家的法治框架中去了,成为法治化的一部分。这个法治化既要符合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也要符合我们国家颁布的一些基本法律,以及党内颁布的各种各样的规章、条例、规定,这些都是可以理解为党的领导法治化的大方向。

(二)当前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当前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从民主化方面来讲,不管党内民主也好,人民民主也好,我们还有一定的改革空间。如何更好地体现民意,在一些重大决策过程中、一些重大事项中能够让普通党员干部、基层群众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发言权,使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能够紧密联系实际、把握正确方向,这就是民主化的内涵。

其次,科学化就是要避免“拍脑袋”决策。我们现在决策科学化更有条件了,比如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精准的决策支持。过去很多数据是统计不上来的,而现在通过大数据,大量信息都具体化、精准化了。这样就为进一步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新的手段和依据。

关于法治化,现在的情况是我国早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框架,这意味着我们的法律条文还是比较完善的,有法可依。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法治权威在执法人员和普通老百姓心中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法律精神实施,掺杂了个人情感和利益因素,出现了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甚至滥用法律侵害普通群众利益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甚至造成冤假错案。

所以,我们在依法执政的过程中还是有非常大的改革空间的。当各级官员和普通群众都能够敬畏法律,做到心中有法,遇事能够从法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从权力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法治社会才能上新台阶,我们依法执政、依法施政才能到达新的境界。

(三)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此次公报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比如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这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8年的光辉历程。这条道路是漫长的,也是非常曲折的。据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从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448.8万名党员,再到2018年底的9059.4万名党员,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试想这么一个大党,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就像我们所强调的“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以人民为中心”这样的施政理念。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换句话说,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真正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强调要坚持民主法治,如果连初心都忘记了,那我们党的使命就很难实现。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是要用制度的刚性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力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融入到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向深入。

三、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展和不足

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详实部署,其中政府的治理体系是非常受关注的,这也涉及到行政体制改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近些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进展和不足?

(一)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对行政体制改革有了新的概括,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这是非常关键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政府走在国家治理的前台,国家靠什么治理?主要靠政府治理,那么它的能力、它的认知、它的手段方式是不是恰当,是不是具有公平正义,对整个国家治理的影响很大。从这点上讲,我们的行政制度也好,行政治理体系也好,过去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改革空间。

从过去的成就来讲,从1978年到现在,我们已经进行过8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第一次是1982年,第二次是1988年,第三次是1993年,第四次是1998年,第五次是2003年,第六次是2008年,第七次是2013年,第八次是2018年。这8次行政体制改革形成两个结果:一是使政府治理整体上由计划经济的政府转向了市场经济的政府这是一个大的转变。今天,我国政府不管是管理理念、政府结构、政府运转、管理手段方式,与40年以前计划经济时候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二是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有效治理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决心,我们的经济很难保持40年的高增长,平均达到9.5%的增长速度,这在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从这点上讲,行政体制改革是功不可没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