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蝜蝂负重”启发廉政之道

“蝜蝂负重”启发廉政之道

唐代文人柳宗元写过一篇寓意深远的故事《蝜蝂传》。蝜蝂是一种贪得无厌的生灵,在路上爬行时,见到任何东西都要拾起来背到背上,直到被压得动弹不得。它用尽全身力气向高处爬,欲把得到的“财富”放到别人够不到的地方,但是,由于超过了自身承受能力,最终从高处跌落而死。由此,柳宗元感慨道: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员,“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以此来警戒为官者“多藏必厚亡”,启发后人慎独、慎微、淡泊、知止的廉政之道。

清廉为政当慎独如始。“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金末元初著名文人许衡,外出天热口渴,见道旁有梨树,大家竞相摘吃,只有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答曰:“非己之梨,岂能乱摘?”有人讥其迂腐:“兵荒马乱之时,这梨树是没有主人的,摘吃无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而我心有主。”慎独,就是独自一个人时仍能严格要求和保持自我,始终做到表里如一,不仅是个人修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员干部党性原则的有效检验。刘少奇曾这样解释共产党人的慎独,“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党员干部要常思“我心有主”之念,始终保持严以自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时刻反躬自省,省一省自己的思想,量一量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各项法律法规,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有没有监督一个样,坚决不破底线、不越雷池、不触高压线。

清廉为政当慎微笃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史载白居易离任杭州刺史返乡时,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倍感羞愧,自责写道:“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白居易因任职期间在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头而感有损“清白”。慎微,即审慎于细微而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情的质变都是从量变开始的。党员干部身上的大问题、大错误往往是由小问题、小毛病发展而来,而那些小恩小惠终究成为滑向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深渊的“第一站”。党员干部要铭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道理,牢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警示,认真重视和处置好细小的事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群众利益小事入手,从自我纠正“小恶”做起,及时改正小缺点、小错误,拒毫末之错于千里之外。

清廉为政当淡泊名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北宋大文豪苏轼做官几十年,因种种因素,仕途又起又落,一再被委以重任,又一再被贬黜,官职最高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最低被贬至琼州别架移廉州安置,从八品,先后担任过数十个官职,足迹遍及今天十一个省份。但无论身居庙堂或是身处江湖,他都服从朝廷安排,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务实为民,清正廉洁,做到“进亦忧,退亦忧”。对党员干部来说,要始终以平和之心对名、淡泊之心对利,放下多余的执念,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涵养“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正确看待职级待遇的高低、金钱名利的得失,做到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放自如,真正把心思集中到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干正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在心无旁骛干事创业中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清廉为政当知止不殆。“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止是一种自律、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好干部焦裕禄曾经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规定干部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他得知儿子看白戏,立即拿出钱叫儿子到戏院补票。反观徐才厚、郭伯雄、谷俊山之流,因做不到知止,欲壑难填,终究落了个给自身添污、给党抹黑、身陷囹圄的下场。“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党员干部手中都握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权力,如果不能正确行使权力,就会成为别有用心之人围猎的对象,应牢记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拒腐防变守底线,摒弃贪欲观、树牢廉洁观,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耐得住谄媚之风的侵蚀,抵得住阿谀奉承的侵扰,自觉与不正之风、歪风邪气划清界限,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1217/1070689.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 山东诸城市委组织部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刘媛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