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行需要文学力量的推动
作者:仲呈祥
“新中国文学记忆”系列文章的刊发,是作为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光明日报在文艺宣传上的一次创新。
总结新中国文学70年成就,我们首先要把新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讲清楚,将我们的文化积淀讲清楚。我曾经跟随已故的朱寨先生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他说,新中国的文学史就是一部关于作家、作品,包括评论家的历史。因此,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用24期、48个版面对经典作品、经典作家进行宣传、再现、评价,并且把这些作品创作的时代氛围、历史条件和造成的巨大影响回顾一番,是极具历史感的、极好的纪念方式。
“新中国文学记忆”形象地展示了新中国发展历史上文学的推动力量——文学作为一种精神能源,推动着新中国不断前进,这超越了文学自身的意义,是整个新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所以,“新中国文学记忆”值得在光明日报的历史上大书一笔,也应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记上一笔。
“新中国文学记忆”也为我们知识分子的报纸提供了一条成功经验,今后每逢重大节庆都可精心谋划推出这样版面,相信也会产生这样的宣传效果。
说到新中国文学记忆也不应少了评论家,如何其芳、冯牧、朱寨……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之所以能产生重大的影响,都来自评论家的推介,比如谌容、刘心武、蒋子龙。朱寨先生的一篇评《人到中年》的文章,确定了这部作品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的地位;当年蒋子龙携《乔厂长上任记》来到北京时心情颇为紧张,冯牧先生在北沙滩2号主持召开会议,对《乔厂长上任记》进行讨论。我们应该有一个版面来介绍一些已经为历史和人民检验了的、有定力的文学评论家。
总之,看了“新中国文学记忆”的这些文章,我很兴奋,很振奋。确实如王蒙先生所说,这一系列文章增加了光明日报的亲和力——光明日报是为作家和艺术家说话的,是团结我们知识分子的,是我们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坚持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
作者:朱向前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这一群拿笔的队伍也不甘人后,热情地以笔为歌,热烈地加入这一个宏大的为祖国庆生的大合唱之中。其中,光明日报隆重推出的24期48版的“新中国文学记忆”特刊,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巨、口碑之甚,都堪称翘楚。
我有幸撰写了开栏文章《这个诗人的诗魂,正是新中国的诗魂》和第19期关于莫言的《红高粱》一文。以我个人的体会,我首先要称赞光明日报的大手笔——第一,敢于用空前疏朗而不流于空洞,无比豪气而又十分贴切的版面设计,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第二,24期选题也是一部浓缩了的70年新中国文学史。
编者把毛泽东诗词选为开篇是很合理的。毛泽东诗词(此处主要指发表于1957月1月《诗刊》创刊号的18首中15首)虽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之前,但是毛泽东诗词为中国革命文学奠定了鲜明的主题,这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就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坚定,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就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声!也正因此,毛泽东诗词才能从20世纪穿越而来,震响百年,走向未来!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毛泽东对中国文艺作品的希望: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作诗词尽量少用典或者多用通典,甚至不惜违反中国书法通则,但凡书写自己诗词时大都特意加上标点符号,目的就是一个,让老百姓看懂。他这个看似普通的、要求不高的希望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为什么在回顾70年时,我们总是首先想起《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岩》这些老少咸宜、脍炙人口的小说,特别是在西风席卷中反复遇冷而最终赢得读者的《平凡的世界》?个中深昧,不可不察。
(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 朱向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