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艺术创新的胆量
作者:贺绍俊
“新中国文学记忆”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特刊,它找到了一个特定的角度进入历史,这个特定角度就是从文学经典的生产和传播的过程去回忆和总结文学曾经留下的辉煌。抓住经典做文章,但又不是做成一篇篇学术文章,而是把重点放在文学经典形成过程中的闪光点上,这种闪光点能够带来较强的可读性,也与报纸的新闻性非常吻合。
这个栏目一共编了24期,篇篇文章都有特点,从中可以看出编辑既对特刊有着准确的定位,又能给予作者充分信任,让每一位作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如谈《林海雪原》的那篇,侧重于回顾作品形成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大家特别敬佩的老编辑龙世辉的敬业和无私奉献。写《青春之歌》的那篇则强调这部文学经典当年是如何影响和教育了整整一代人的。写《小兵张嘎》的那篇侧重于写作者徐光耀自小当兵的战斗经历与创作的关系,等等。每一篇文章各有不同侧重点,各有不同写法,显得丰富多彩。
虽然强调了各具特色,但整个特刊的文章读下来,并不觉得松散,我想这是因为整个特刊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将不同的写法整合到一起了。这个灵魂是什么呢?我在阅读写《受戒》的那篇文章时,其中的一句话启示了我,这句话是当年汪曾祺说的:“发表是需要胆量的。”“胆量”这两个字让我眼前一亮。它说明了一个历史事实,新中国文学70年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文学面对各种考验,很多经典作品的问世都历经波折。创新需要胆量。这个特刊中的许多文章都写到了艺术创新的胆量。
胆量,体现出一种思想信仰上的忠诚和艺术追求上的执着。我希望“文学记忆”中的“胆量”能够继续激励今天的作家朋友们为创造新的经典而努力。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贺绍俊)
在重返历史现场中感悟文学的启示
作者:施战军
我大致统计了一下24期“新中国文学记忆”,有7期作品是在《人民文学》杂志首发的。作为《人民文学》的主编,我颇为感慨。我们总是等着光明日报的这些文章见报,然后在微信上重点推荐,里面配上关于我们杂志更丰富的图片。今年是《人民文学》创刊70周年,光明日报给了我们这样的支持,我们衷心感谢。
24期“新中国文学记忆”看下来,我认为一大特点是重返历史现场。这里的现场是鲜活的,和一般的文学史家所写的文学作品的理性分析、文学史的冷静观察不一样。
那么,重返历史现场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提供现实参照。70年里的这些重要文学作品给今天的我们一种启示和召唤。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作品?现在我们说要抓现实题材创作,而这些作品都与此相关,和当前的文艺倡导形成呼应。一方面重返历史现场,另外一方面提供现实参照,这体现了光明日报办报的智慧。
“新中国文学记忆”又是一次对学术资料的梳理。每一部作品都配有传播与影响的介绍,这部分非常重要。我曾在高校待了20来年,我听闻好多老师都要收藏这些版面。因为现在做研究往往只注重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忽视了传播与影响。光明日报把这些作品的出版、改编、搬上银幕和舞台的情况都梳理了出来,功劳很大。别看这部分文字少,劳动量是非常大的,是见功夫的。
“新中国文学记忆”是一份鲜活的学术资料,包括其中的图片。比如谈《青春万岁》的那个版面,配发了王蒙先生在团校和同学的合影,同学之间互相拉扯着,肩膀压着肩膀,充满朝气,让人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青春样貌。这也是一种学术资料。实际上,现在整个学术研究也在慢慢地立体化、灵活化。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施战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