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人的文化自觉与职业担当
作者:董宏君
光明日报“新中国文学记忆”特刊,以重温经典的形式,重回当年文学现场,引人瞩目,独树一帜,极具辨识度。特刊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的高度,回首了70年中国文学记忆,向读者展示了宏大的人民的史诗,体现了党报人的文化自觉与职业担当。
在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人民的奋斗姿态、人民的精神风貌、人民的情感历程,在文学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新中国文学记忆”特刊正是以别出心裁的谋划,把人们记忆里的、情感里的,乃至精神图谱上的闪亮的记忆进行了全方位的一次梳理。
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走进历史的深处,需要党报人具备宏大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作品里的历史和人民,来重新审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品质,来重温当年那些耐人寻味的丰富的社会历史细节。特刊通过主体文章的评介与讲述,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发掘,历史细节的钩沉与重现,相关影像的回放与展示,多种元素统一整合,立体多元,整体感强,引人入胜。重温经典作品产生的台前幕后,讲述当年的社会影响,在带领读者重返历史现场的同时,也给当下的文学创作以丰富的启示:我们的作品里包蕴着多少历史和人民,我们的作家以怎样的姿态凝望历史和人民,历史和人民就会转过身来给予你多少注目与铭记。
在价值多元、信息海量、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党报副刊人更要做价值观的坚守者、传播者和引领者,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做出精品的能力,还要具备传播好精品的能力,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影响力。“新中国文学记忆”特刊运用全媒体、多渠道传播,既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又形成了品牌效应,这对当下如何办好文艺副刊很有借鉴意义。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董宏君)
以新颖的文体总结历史
作者:阎晶明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光明日报从来都是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工作者的必读报纸。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光明日报推出24期“新中国文学记忆”特刊,在广大读者中特别是文学界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这一特刊成系列成规模,内容涵盖了文学创作的各个门类,但版面编辑的体例仍能做到相对一致,构成鲜明的特色,既体现整体性,又有形成系列性。同时,特刊既强调文学性,也注重学术性。每期特刊不光是讲故事,讲“文学记忆”,还有一定的学术含量。文章所选择的角度,既强调作家作品的思想性,也对艺术价值、艺术地位给出了评价。
擦亮新中国文学70年文学历史的闪光点是特刊的整体风格和统一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文章兼具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以及专题新闻的特点,是各种文体的糅合,史家视野、理论深度、批评的敏锐、新闻通讯的笔法,形成了一种风格。作者、编辑都很用心。
特刊呈现了中国文学70年的发展历史,也反映了7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多个侧面。许多文章突出“文学记忆”的特点,并非学究式、掉书袋的写法,而是以真切的笔法体现作家创作的动人一面,突出表现作家情怀、作家的创作、作品的价值和地位、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以及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反响。
在对中国当代文学70年的梳理过程中,“文学记忆”当然不是按照年表一年选一篇地进行,而是在看似跳跃式的选择中贯穿一条主题线索,即在新中国历史进程中,文学如何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记录了人们的情感变迁,社会生活与作家创作进行过怎样的互动。
希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特刊的形式以及风格可以保持下去。这不但对总结梳理文学史有帮助,假以时日,对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写作都会是一种启发。如何做到既有鲜活度,又有历史感、有理论性,这正是很长时间以来批评界和文学理论界所讨论、反思和呼吁的。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阎晶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