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龚维斌: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龚维斌 图片01

龚维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点此浏览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生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先讲一下民生和美好生活这两个概念。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广义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比如就业、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有以下特点:

第一,层次性。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主要是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第二个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第三个层面主要是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从包含内容来看,民生涉及民众生活所需的各个方面,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既包括社会层面的,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的。民生的内涵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统一。基本民生则侧重实现民众生存和基本发展所需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社会权利。

第二,刚性需求。所谓刚性需求是指民生水平具有不可逆性。

第三,不宜泛化。虽然民生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但是不宜将之泛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涉及的民生,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健康、住房、养老、扶贫等。

关于美好生活这一概念,我们需要把握其内涵的五个维度。一是主体维度,主要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二是空间维度,主要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三是内容维度,主要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四是次序维度,主要是全面与重点的关系;五是时间维度,主要是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分别以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式满足城乡居民的民生需求。在城市,实行的是单位制加街居制;在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去单位制的同时实行城乡统筹,成功地把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下面,我们梳理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生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教育方面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新中国成立时,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或半文盲,学龄儿童净入学率2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3%。1982年,全国文盲率降至22.8%;2015年,全国文盲率降至3.6%。2018年,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提高到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100.9%,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算起,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仅用了25年,并成为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里唯一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日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用了78年,英国普及十一年义务教育、美国和德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用了100多年。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949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1%,在校生人数44万人。2018年,在校生增加到3934.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2375.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88.8%,已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

建成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2018年,全国共有1.16万所职业学校,中、高职招生达925.9万人,在校生达2689万人,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以来,累计有2.4亿人次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300多万人。

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伊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0.26%,高校总数206所,本专科招生规模3.1万人。1977年11月,正式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全国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27.3万人。2018年,本专科招生规模增加到791万人,高校总数增加到2940所,毛入学率已达48.1%,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就业方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实现了劳动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化导向转变,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体系日趋丰富完善。数据显示,我国就业总量从1949年的1.8亿人增加到2018年的7.8亿人,其中城镇就业达到4.3亿人,比1949年增加27.3倍;2018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82461元,是1978年的134倍;1949年,全国城镇失业人员失业率高达23.6%,201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处于近年来的低位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连续6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400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为稳定社会发展、稳定新生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在统包统配就业制度之外打开了一个缺口,安置了1700万名回城知识青年就业,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社会问题,为改革开放的启航铺就了平坦的道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这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此后,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确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党的十八大以后又形成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代就业方针,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断完善。

就业是构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从2002年开始确立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05年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延续扩展;从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突出创业和就业紧密结合、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每一阶段的就业方针都是与时俱进的,都顺应了当时就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