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龚维斌: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4)

三、准确把握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的重点任务

(一)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这是坚持和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的总体目标。促进“更充分”就业表明,在我国这样一个近14亿人口和9亿劳动力的大国,不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岗位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是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这一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建立就业目标导向优先机制,强化以就业为底线的区间调控;建立宏观政策联动机制,推动引导宏观政策支持就业,围绕稳定和促进就业综合发力,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循环;建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重大项目工程时,同步评估对就业的影响。

二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三是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工作学习生涯,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四是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者、去产能职工等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比如,上海促进青年就业的探索。上海市把促进青年就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构建了覆盖在校学生、失业青年、在职青年的梯度就业服务链,助力青年实现新成长、建功新时代。通过实施扶持失业青年“启航计划”,引导青年“想就业”;通过构建“就业见习+职业训练+技能培训”的就业能力提升体系,增强青年对新经济、新产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促进青年“能就业”;对有创业意向、就业意向的青年分类施策,促进其实现就业创业,助力青年“好就业”;为在职青年提供岗位提升、职业发展的全方位服务,支持青年“就好业”。

五是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优化政策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格局。

六是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七是健全法律制度和监督机制,消除城乡、性别、身份、行业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

(二)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是坚持和完善教育制度的总体目标。“服务全民”,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体现公平性。“终身学习”,就是教育要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体现持续性。实现这一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公平。

三是健全学前教育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健全特殊教育机制,健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四是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优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打造符合国情的终身教育体系。比如,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到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为29%。有人说,我国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达400余万人,像模具钳工这样的重要工种,人才几乎断档。此外,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明显,而且,即便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也不足以抵消这一下降趋势。数据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从2015年的8629.32万人降至2016年的8592.16万人,减少37.16万人。

五是加强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六是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