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2020年宏观调控框架(4)

摘要:将“稳字当头”的原则和“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框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设计基础和宏观调控在2020年的“中长期”要求予以落实;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大突发事件和2020年的“中期管理”对象进行设计,从而将2020年经济政策的一般原则与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的疫情防控要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综合目标。

3.产业区域政策要点

第一,重点人员流出、流入城市要逐步解除有劳动雇佣合同、人员流向明确的劳动者的流动限制。按照先保供应行业、本地制造企业、关键制造企业、产业链生态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生活性服务企业的顺序来安排员工返程、员工接入、员工防疫和员工投产。

第二,延长与国有企业签订合同履行期限。对已与国有企业签订合同的中小企业,确因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履行合同义务的,可以适当延长合同履行期限,具体延长期限由双方协商后重新确定。国有企业要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相关款项,不得形成新增逾期拖欠。

第三,支持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园区运营补贴。对在疫情期间为承租的中小企业减免租金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给予3个月期限的运营补贴,补贴标准可考虑为减免租金总额的30—40%,所需资金采用存量调整、结构优化的方式进行安排。

第四,缓解企业用能成本压力。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用电、用气、用水等,实行“欠费不停供”措施。疫情结束后3个月内,由企业补缴缓缴的各项费用。

第五,稳定企业劳动关系。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与职工集体协商,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轮岗轮休、在岗培训等措施,保留劳动关系。

4.消费、投资和贸易政策要点

第一,全力支持扩大服务消费。重点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在线服务、隔离服务、协同服务等。此外,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尽快支持部分生活服务业的恢复与发展,既降低企业压力,又满足公众需求,并有效提升企业职工收入,防范通货膨胀。

第二,扩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保障设施和生产能力的投资。调整地方政府原定的固定资产投资方案,坚持市场化和保障性并重的原则,适度鼓励公共卫生生产能力的投资,并通过收储、援助的方式形成对25%左右的过剩生产能力的消化。要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按照信息化、物联网、云服务的理念进行补短板、提效益、创新模式。

第三,在疫情可控的情况下,按照地区出口加工区、开发区、自贸区的产业发展需要,鼓励相关产业园区的特色产品出口扩大。尽快供应国际市场,确保在市场中的地位和话语权,确保现行供应链模式的稳定,避免不必要的外贸损失和压力。

(四)保增长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要点

保增长阶段是疫情已经基本消退,存量感染者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以快速恢复经济的产出能力、效益提高能力、就业保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政策促进和支撑要求。这一时间应为6月以后至年底。主要政策建议为:

1.财政政策要点

第一,扩大赤字规模和专项债规模。全力支持地方政府在大幅度降低税费的情况下,对公共服务、市场运行和企业运转的支持能力和资源调动能力,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债务收入,并适度增加债务资金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建议全年赤字按照名义GDP的3.3%安排,较2018的赤字规模增加约8000亿元,有效弥补公益性投资的缺口;全国专项债进一步扩大规模,达到3.3—3.5万亿元,重点支持公共卫生项目的产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研发平台投资等。

第二,深入推进减税降费。重点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探索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税率的条件和空间,建议制造业在13%税率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至12%;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原征收9%税率的行业,再降低1个百分点至8%;二是原征收6%的企业,视其在疫情防控中的贡献和受到的损失,可以将原加计10%计算进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将10%的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提高到20%;三是延长2020年到期的企业以前年度可弥补亏损1-2年,以缓解2020年企业的赢利压力,并保证企业加大产出扩张能力。

第三,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受到消费压力、房地产稳定压力和出口压力的影响,2020年面临总需求不足的压力。政府应通过扩大专项债、一般债,并同时加大PPP和其他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力度,在弥补短板、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支持产业链较长、拉动能力较大、投资乘数较为明显的企业尽快投产、复工。建议2020年的基础设施投资按照20万亿的投资规模进行设计,并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其扩张和带动能力。

第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产出效率。从财政职能来看,是进行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政策手段,而从宏观调控来看,则是要提升财政资金的产出效率和效益。打通财政资金管理使用和财政资金产出效益的关键政策节点就是资金的绩效管理。2020年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其范围扩大到整个部门、一级政府,将其对象扩大到基本支出、政策运行等方面。

2.货币金融政策要点

第一,货币政策坚持稳健的方向不变。尽管面临各种风险和压力,但2020年的货币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仍然不是刺激经济增长,而是保持市场环境的包容、稳定,支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企业的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和自担风险的安排。建议2020年的货币政策目标顺序调整为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货币供应量是充裕平稳。2020年的货币供应量考虑到市场的周转速度大幅度放缓,可以采用再贷款或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向市场中注入14天期到3个月期的流动性供给,以弥补市场流动性缺口;但不宜大规模同时使用中期借贷便利(MLF)和降准的安排。建议全年降准4次,一是全面降准两次,除1月份外,6月份的经济全面启动和稳增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二是定向降准2次,一次针对制造业,一次针对中小微企业。预计全年新增流动性(M2)供给在20万亿元左右,比2019年新增长25%,与名义GDP的比例为198%,与2019年水平基本相当,符合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

第三,坚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根据疫情过后我国企业的流动性情况,要全力支持企业债务展期、续期工作,确保流动性供给稳定。这样,适当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就是正常的货币政策的选择。但考虑到同期的物价形势和汇率稳定性要求,市场利率的调整不宜过大过快,可以考虑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有效引导,如适度调低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利率,进而引导市场最优贷款利率(LPR)的持续下降。此外,全面清理企业融资中的不合理收费和其他附加费用负担,减少不必要的金融环节,在利率之外,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负担。

第四,加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在保增长阶段,金融机构要围绕内部资源配置、激励考核安排等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要保持贷款增速,切实落实综合融资成本压降要求,支持企业扩大产能、改善质量、创新工艺。

第五,提高债券发行等服务效率。要优化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工作流程,鼓励金融机构线上提交公司信用类债券的发行申报材料,远程办理备案、注册等,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对疫情较重地区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的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公司信用类债券建立注册发行“绿色通道”,证券市场自律组织对拟投资于防疫相关医疗设备、疫苗药品生产研发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建立登记备案“绿色通道”,切实提高服务效率。

3.产业区域政策要点

保增长阶段的产业区域政策的核心是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政策建议包括:

第一,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第二,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要加快恢复生猪、禽蛋、蔬菜和粮食生产,做到保供稳价。

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支持开始新特药品、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的研发和制造,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逐步形成和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

第四,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要健全体制机制,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第五,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

第六,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要扎实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