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与科创板有什么关系?

交通强国与科创板有什么关系?

在仔细研读刚刚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后,并对标科创板重点支持的六大领域后,笔者发现纲要中具有浓厚的科创基因。

《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中提到,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市场习惯于将之概括为科创板六大类企业。但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大家忽略了冠在前面的“重点支持”四个字,也漏掉了后面的“融合”和“变革”。为了澄清对科创板定位的误解,监管层不断地向市场释放正确信息。比如,8月30日,上交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总经理魏刚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投融资论坛”上就提出,科创板不止支持六类企业,对其他创新能力突出、有成长性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公司都会支持。

搞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纲要中的科创基因。在科创板重点支持的产业中,除了生物医药与交通无关外,其他五个领域都能在纲要中觅得身影。

首先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纲要第五部分中就充分涉及。包括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

其次是高端装备,主要体现在纲要的第三部分“交通装备先进适用、完备可控”。包括加强新型载运工具研发、加强特种装备研发、推进装备技术升级等。这部分内容纲要规定的比较详细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是新材料,仅在纲要第五部分中有所涉及。具体表述为,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

第四是新能源,在纲要中体现比较充分,第三、第五、第七部分均有涉及。包括强化新能源船舶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等。

第五是节能环保,包括推广环保型交通装备,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等。

除了上面五大类企业外,纲要在交通的“融合”和“变革”上也有指导性意见。

一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几乎与科创板所涉及产业的全景图如此重合,这不是偶然的。市场参与各方有必要加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阎岳)

未来交通蓝图出炉 交通领域有望出现更多科创板公司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制定了未来的交通蓝图。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纲要提出的具体举措,不乏一些与科创板相通的方面,未来,交通领域有望出现更多的科创板上市公司。

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中,与交通领域相关的有3家,分别是交控科技、天宜上佳和中国通号,在证监会行业分类中属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不过,这三家公司都与轨道交通有关,其中,中国通号已成为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天宜上佳是国内领先的高铁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供应商,交控科技专业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研发、关键设备的研制、系统集成以及信号系统总承包。

在纲要中,对轨道交通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实现3万吨级重载列车、时速250公里级高速轮轨货运列车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掌握3万吨铁路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此前,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大秦铁路组织实施的牵引重量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铁路重载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纲要同时提出,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

“这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层面明确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决心。”联储证券首席投资顾问郑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5G产业链的发展基础之上,也可以说智能网联汽车是5G产业应用的具体场景化。

“5G产业的商用推广加快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推动进程,智能网联汽车在车载传感器、芯片、中央处理器、操作系统等环节的研发与产业化需要更多科技型企业的支持。”郑虹说,科创板重点支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就包括5G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行业。随着更多科创板企业陆续上市,智能网联汽车牌照的正式发放,未来智能网联汽车落地与商业化应用可以期待。

科创板受理企业中,亦有相关的企业。9月19日,鸿泉物联提交注册。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智能增强驾驶系统和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等汽车智能网联设备,主要应用于商用车(载货汽车、客车、专项作业车等)领域。

万联证券分析师周春林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创新支撑汽车向智能化、网联化等新趋势发展,汽车作为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代可大范围普及的智能网联终端,必然会酝酿一大批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另外,未来几年国内智能网联汽车普及率有望加快,受政策法规因素的驱动,智能网联汽车在商用领域应用同样显著。

波士顿咨询公司测算,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值将在2025年前达到420亿美元;普华永道预测,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将带动以汽车为载体的芯片、软件、信息通信、数据服务产业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此前工信部发布的车联网中长期规划,2020年我国将迎来车联网和智能网联车行业的重要节点:一是车联网用户渗透率达到30%以上;二是新车驾驶辅助系统(L2)搭载率达到30%以上;三是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6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日前在上海召开的“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上海市经信委、交通委等部门正式颁发了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与开放道路测试牌照不同,示范应用牌照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从技术成熟向市场化、商业化跨出了坚实的一步,不局限于单纯的测试行为,开始尝试功能化的载人载货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或将进入普通市民的生活。

业界认为,发展智能汽车不仅是解决汽车社会面临的交通安全、道路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行业政策及标准化法规政策的不断落地、5G技术的发展以及ADAS渗透率不断提升,产业进程有望提速。(朱宝琛)

智慧交通是一篇大文章 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元级”

近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印发在市场上引起强烈的关注。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

对此,新智数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利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备受市场关注的智慧交通、无人驾驶等领域,都暗含其中。例如纲要在交通装备先进适用中指出,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在大数据、AI、超级计算等技术方面的应用,还是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的研发层面,以及与交通相关的智慧道路层面,纲要中都提到要予以大力支持、发展以及推广应用。这对于专注智慧交通、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都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汪利鹏认为,对于AI创业企业来说,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走向落地应用,纲要的发布打开了技术型企业与交通行业合作的窗口,也将进一步促进新兴技术与交通行业的融合。

对于智慧交通未来的市场空间,不同的机构测算的数值略有差异,但普遍认为该行业的市场规模很快会突破千亿元,并且年均市场规模增速将达到10%以上。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观研天下发布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9年我国智慧交通相关的市场规模(单指智能交通)达到815亿元,2023年达到1590亿元,2019年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18%。而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智能交通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1300亿元。

对于资本市场,业内人士对纲要的利好解读主要集中在智能网联产业。东吴证券分析师侯宾认为,智能网联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交通、定位导航、网络通信、互联网应用等行业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这次发布的纲要体现了政府层面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视,以及对中国走在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前列的希冀。

“我们认为,智能网联要体现价值,消费者才会买单。现在看来,未来的智能化、网联化在产业中各占多少比例还不清楚,买单方是B端还是C端,都会影响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还要随着产业链的发展逐步向前看。目前在道路基础设施和5G方面,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有一些领先的优势,并且跟全球是并跑的阶段。”侯宾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9月22日上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正式揭牌,百度、海梁科技、深兰科技拿到全球首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虽然9月23日A股市场普跌,但智慧交通相关概念股表现强势,而在昨日,四维图新等与自动驾驶相关的股票仍然涨幅居前。

对此,东北证券研报表示,随着自动驾驶产业进入大范围量产前夕,和智能网联汽车的不断推进,汽车电子在汽车产业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未来汽车创新的90%都将源于电气和电子方面,汽车电子将成为企业实现创新和发展差异化产品的核心领域。

而国盛证券研报也指出,预计未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汽车智能程度的提升、5G网络的逐步普及以及车路协同设备与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自动驾驶将逐级走向成熟。(吕江涛)

加大资本支持力度 鼓励交通领域前沿科技研发

对于纲要当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的指导内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纲要强调科技创新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交通领域各行业均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纲领,通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挖掘科创成果对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新时代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纲要中的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科技创新具有风险,完全依靠民间资本不可行,这需要政府科研计划、科研经费支持,以此来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第二,科技从创造到运用,往往会存在一定时间差,这需要政府引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疏通科技从创造到运用的过程;第三,科技创新具有外部性,因此纲要强调加大资源开放共享力度,优化科研资金投入机制,这有利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避免重复工作。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全社会对“高科技”研发的投入,科创板会通过自身的价值发现功能筛选出真正的创新企业。

“从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具体细化的指导内容来看,科创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刘向东表示,加快加大技术创新除了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外,还要在知识产权激励、股权期权激励等方面提供支持。其中在融资方面,资本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科创板的建立能为科创企业的可持续融资提供坚强的支持,倘若科创企业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科创企业后续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的资金就有了充足的保障。

在纲要当中,有关交通领域和前沿科技研发结合的指导内容还有多处,大多是关于研发运载工具、相关装备、以及智慧交通等,而这些正好与科创板所支持的前沿科技行业有一定的相关联性。

上海迈柯荣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阳对记者表示,科创板的设立加强了金融领域与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科创公司的联系,使得两者形成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对于纲要中提到的一些领域,可能未来金融机构会加强支持力度。

潘向东进一步表示,未来市场会自动筛选出在交通领域有价值的企业,通过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加大科创板对交通领域的支持。(倪楠)

优化交通能源结构 分布式、移动能源市场值得期待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我国要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促进公路货运节能减排,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全部实现电动化、新能源化和清洁化。同时,纲要还提出,我国要推进装备技术升级。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

纲要的提出,立即在清洁能源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事实上,清洁能源行业也一直在开拓新的应用市场,而交通恰恰是重中之重。尽管人们传统认识中的太阳能发电产品,只是集中建立于荒漠中的发电场,距离民众生活十分遥远。但事实上,业内市场人士一直认为,基于自身特点,太阳能利用是现有可再生能源形式中,最适合于“分布式”、“移动”发展的。特别是随着新一代技术的诞生和逐步成熟,其还激发出了分布式能源、移动能源等新兴市场需求。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拥抱光伏。就在前不久(9月19日),《证券日报》记者获悉,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一跑道南侧区域及其货运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其中,“跑道侧光伏系统”是我国首个飞行区跑道旁铺设的光伏系统。据项目方介绍,这一项目建设规模5.61MWp,一期建设规模4MWp。并网运营后,每年可向电网提供610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相当于每年节约1900吨标准煤,减排966吨二氧化碳,减少排放14.5吨二氧化硫,并同步减少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光伏汽车已经走进百姓生活。同样在9月份,一款号称“中国K-car”的太阳能动力汽车问世。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该车通过车顶覆盖的薄膜太阳能发电组件吸收太阳光能,并转化为电能,为车辆提供动力,告别了繁琐的充电流程。在正常的光照条件下,足以满足日常出行需求。每日发电量足以让车辆正常行驶20公里以上,连续行驶一个月都无需充电。

而事实上,作为上述太阳能动力汽车的开发者之一,以及薄膜组件的制造、提供者,汉能集团在移动能源领域、“太阳能+交通”领域还做过诸多探索。

例如,去年11月份,采用汉能阿尔塔柔性砷化镓薄膜电池,波音公司旗下极光飞行科学公司设计了一架翼展243英尺(74米)的太阳能无人机,其仅靠太阳提供动力就能有效地持续飞行。

此外,今年5月份,美国宇航局沃洛普斯飞行中心(NASAWalopsFlightFacility)将搭载天鹅座号(Cygnus)货运飞船发射升空。这艘宇宙飞船负责将60颗ThinSat小型卫星送入太空。而这些卫星也采用了汉能阿尔塔制备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供电。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清洁能源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不断渗透,势不可挡。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太阳能利用,目前,其已经渗透至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到可穿戴装备等诸多应用场景,满足了人们对分布式能源、移动能源的需求。而纲要的发布将在交通领域进一步有力推动清洁能源的渗透、融合,打破此前存在的“壁垒”,从而实现交通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的双赢。(于南)

建设海洋强国 需要高度国产化海洋装备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强特种装备研发,研发水下机器人、深潜水装备、大型溢油回收船、大型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等新型装备。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政治与战略研究室主任张建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海洋装备发展要晚于西方国家,但经过四十多年的追赶,在国产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上,我们已经缩小了差距,在一些技术领域甚至成为行业翘楚。

“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必须有很强的海洋科技和海洋开发能力,未来的海洋发展包括船舶工业与交通、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与铺设、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等,这一系列措施离不开海洋装备,尤其是资源开发和海洋管控能力上,更需要高度国产化的海洋装备支持。”张建刚表示。

中船重工第七〇二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颜开认为,深海有很多的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以及稀土等,因此,发展深海装备,首先会带动深海资源开采业的发展。另外,深海装备产业的发展,例如水声通讯的、能源的、动力的、导航的和材料的、机电的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会带动起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最后是生物资源,随着深海勘探的发展,发现了很多不同于陆地上的生物基因资源,相对于太空,这些资源更容易获取,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张建刚表示,成为海洋强国,除了装备技术研究外,还要使高科技支撑的海洋油气产业、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临海产业方面可以借鉴学习日本模式。

“日本对海洋经济的依赖程度可以用‘登峰造极’来描述。日本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达45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12倍。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重化工业逐步向发展海洋产业转移,迅速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经济结构。”张建刚表示。

中国的水下机器人受到“产业化”困扰,一般只应用于特种领域的非标定制水下机器人,与海洋产业的联系并不紧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涌现,水下机器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遥控无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领域不断延伸,中国的水下机器人项目在应用层面上,有着广阔的市场化前景。如何定位水下项目的产品与服务及精准的消费市场开拓,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郭冀川)

责任编辑:李娇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