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过常宝:从诗歌看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感受(5)

四、李商隐的人生感受之醉卧花丛无限怅惘

这部分我们通过对比来更清晰地认识李商隐。刚才我们介绍了李商隐是一个很认真、很痴情,但生活得很幽怨、很苦的人。那么有没有另一种更聪明的活法?答案是有的。

这里我们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

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又是一首优美、伤感的诗,说的是诗人去看花,迷恋于花的美,醉倒在花间,酒醒之后发现把花期给耽误了,想抓紧时间再看一看,所以点了蜡烛来赏残花。

前人感慨李商隐惜花深情,这个不难理解。花叶绚丽缤纷,但花期短暂难久。古人对花的感受跟今天的我们不太一样,因为花期短,他们对花的感受是比较忧伤的。初唐时刘希夷有一首《代悲白头翁》,里面就有这样的句子:“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桃花和人面都是转瞬即逝的,可是花落了来年还会再开,人类的生命却有去无归。花朵年年的开和落凸显出人生命的无常,所以古人的爱花之情里有一份很深沉的哀婉。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里说:“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他不愿意春去,不愿意花败,所以就说要花不要开得那么早,迟一点开就会迟一点败,表达的是对春光稍纵即逝、花朵凋谢的无奈之感。

既然春光短暂、生命有限,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多地去把握。这里我们要用苏轼的《海棠》跟李商隐的《花下醉》作比较。相对于李商隐悲惨的人生,有一种更为聪明的活法,指的就是苏轼的生活方式,但这种方式好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看两首诗的对比。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跟《花下醉》有很多相似之处,唐朝的李商隐和宋朝的苏轼,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晚上秉着蜡烛去赏花,传递的是同样一份对花的痴情。他们为什么夜里去看花?背后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悲凉感受和恐惧。古人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太短了,还有一半时间是在晚上度过的,睡觉就睡过去了。到了汉代的时候,大家觉得人生已经那么短,还有一半时间是睡过去的,这样太亏了,所以就人手一根蜡烛出去玩。“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出自汉代的一首佚名诗,李商隐和苏轼的秉烛看花都源于这里。

秉烛而游虽然不能把生命延长,但是可以把生命的密度加大。汉代人秉烛而游是为了在悲凉中求得一份热闹,表达的是人类整体的意愿,想活得长一点。唐宋诗人李商隐、苏轼等人则是为了逃避喧嚣。别人都是白天出去,我晚上去,求一份独处的真实,是独特的个人体验。这一点汉代和唐宋的诗人不太一样。

以花为伴,同游寂静。看花、赏花实际上是对花的认同,与花形影相吊,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认同。花期短暂,人的生命也一样短暂,人与花同病相怜。就这点来说,李商隐跟苏轼没什么区别。那么二者的不同在哪里?

李商隐的《花下醉》思绪更加复杂,情感也更加幽微深沉。李商隐性格非常敏感,苏轼当然也很敏感,但我们一般不说他敏感,而是说他聪明。李商隐的敏感说的是他的感性,苏轼的聪明说的是理性。之所以后世认同苏轼的人比较多,就是因为他是理性的。

感性跟理性的区别在两首诗中表达得很清楚。李商隐身世浮沉、情事迷离,难免会触景伤情、伤神,流连于一抹过眼烟霞,寻芳而醉,倚树而眠。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对灿烂春光的迷恋,他的情感是放纵、沉溺的,看到一片繁花就喝醉、睡倒了。而苏轼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有一份悠然之情,他接近花要经过一道道走廊,穿过一道道帘幕,态度比李商隐要矜持得多。李商隐比苏轼多一份天真,醉倒在花丛中是他对生命的执着追求,是他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真实写照。如果说秉烛夜赏花是为了自我体认,那么苏轼所见的花跟李商隐所见的花是不一样的。苏轼见到的是高烛下依然辉煌的“红妆”,李商隐看到的只是片片“残花”。

古人也发现了两首诗的不同。清朝马位编了一本诗文评论叫《秋窗随笔》,书中他说“李诗有雅人深致,苏诗有富贵气象”。苏轼诗中写了重重的院落,还有很多走廊,肯定是“富贵气象”;李商隐可能是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野花丛,所以应该是个风雅的人。他这样说虽然只是皮毛之论,但毕竟也看出了两个人的不同。

寂静深夜中的华灯跟红妆显示出了超然出尘的清雅和安宁,这也是苏轼对待浊世的一贯态度。李商隐为什么偏偏欣赏凋零的残花呢?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求仁得仁。“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醉眠花丛是一种高昂的兴致,一份乐而不返的安逸,等到树边醒来,夜深客散的时候,留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寥。他举烛四照,只有残花点点。残花点点是有象征性的,它收藏了诗人朦胧的记忆和真切的忧伤。想象一下这种感觉,你刚来的时候,漫山的“流霞”使你陶醉,你睡着了,醒来之后,当你持烛照亮的时候,那些使你陶醉的流霞都不在了,只剩下残花点点。你白天的迷恋和沉湎最终使你收获了什么呢?答案很清楚,就是人生如梦的况味。对李商隐来说,不管在现实生活中付出多少激情,最后得到的都是一片虚幻。苏轼清楚地知道付出越多的激情,落空之后产生的空虚就越有力量,他清楚地知道这些空虚会绞杀你。所以他说“只恐夜深花睡去”,他不希望花睡去,希望它永远保持这个状态。李商隐醉了、睡了,好比真实的人生,爱过、恨过,到了晚年时一切皆空。苏轼刻意逃避梦境,他不想有这样的经历,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不让自己睡过去。

苏轼的诗词文章中有很多谈喝酒的事情,但他是喜欢别人喝酒,他自己喝酒的时候却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喝醉,有时候就用树叶盛一小口。苏轼知道每个人在现实中都会沉湎,会醉倒,醒来都会空虚,他不会欺骗自己,他不想经历空虚,所以想方设法保持清醒,假借着某种赏客的姿态在一旁观看。“只恐夜深花睡去”里有一份绝顶通透的人生智慧,大家都认为苏轼很高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苏轼一直冷眼旁观,保持着不让自己陷入到任何事件里的状态,无论是政治事件还是感情事件,他都警惕而机敏地跟它们保持距离,不让自己产生激情。跟激情保持距离就是跟空虚保持距离,因为激情过后一定是空虚。警惕让苏轼总是能从熹微的光影和缥缈的淡香中寻觅到优雅的海棠,他的《海棠》是很优雅的,有能力使他在深夜中也一直保持着优雅的姿态。而不那么超脱的李商隐就远没有苏轼幸运了。要知道,有沉湎就一定有挣扎,有梦想就一定有绝望,当所有的激情在某一个时刻被宣布为只是一场春梦的时候,他会醒来。当他醒来,面对的是无法摆脱的无限空虚和忧伤。在这个瑟瑟不眠之夜里,他是不是只能欣赏自己的哀伤呢?这是李商隐《花下醉》中“更持红烛赏残花”的意味。

如果单独把《花下醉》中的前两句跟后两句进行对比,还有一重更加复杂的意味。“寻芳不绝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先是“醉”,后来是“沉眠”,这个过程表现了李商隐沉湎于赏花,迫不及待跟花融为一体的感情,也是他对生命激情投入的体现。这是他此时此刻迸发出的激情,是他通过体验这份激情而实现自我的过程。但是酒醒人散后,在一片虚寂中秉烛与残花相对的两句,则是面对虚无之后的自我反省。从后两句来反观前两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激情的沉醉恰恰是寂寥空虚的源头。

有激情就一定有空虚,激情最多的人空虚也最重。从中我们也会反省,这种沉醉作为一种生命实现的方式是令人怀疑的。诗人、小说家或摇滚乐手或许乐意体验它,靠它获得灵感,但对普通人来说,我们还是应该学习苏轼,警惕一点。当我们以满腔的激情领略繁锦似的现实世界时,实际上是在消费生命。

经历了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之游,面对着空寂中的点点残花和摇曳在烛光中重重叠叠的影子,流淌在诗人心中的只有无限的惆怅。我们可以把激情换成另外一个词。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描述现代人生活状况时用了一个词,叫“沉沦”。对诗人来说,“此在”的沉沦不管多么热烈,终究只是空虚,而孤寂中锥心的虚无无论多么凄凉,反倒是他能够捕捉到的唯一的真实。人生的虚和实在《花下醉》中被底地颠倒。

荒凉的人生需要用激情来点燃,这在《红楼梦》里也是一样。《红楼梦》说需要一对有情感的男女到人间走一遭。干嘛要走一遭?来给人间补情。人间太荒凉,需要用感情来点燃它。感情本身是个麻烦的东西,一旦点燃,激情之后总是空虚的。但是只有直面空虚,我们才能去追忆那些逝去的激情,体味那些无可挽回的忧伤。就像对于李商隐这样的人,你到底是希望成为他,还是不希望成为他,你是喜欢他,还是不喜欢他,真的很让人矛盾,很难作出回答。

李商隐在省悟后认同了直逼眉睫的孤寂人生,这是苏轼所不肯感受的世界。苏轼避在凡俗之外孤芳自赏,逃避了李商隐的困境,这就真的是一条康庄大道吗?“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局,端着蜡烛照着鲜艳的花朵,它也是一个悬置的状态,虽然我们可以对它产生很多遐想,但它也无法逃脱岁月的阴影,终究不能令人心安。李商隐在花叶凋零之际追问生命根处的虚幻,在令人寒噤不止的同时亦有一种凛冽的人格和冷艳的美学力量,他坚持着人生的孤寂,很是让人感动。对于苏轼,我们只好学习他保持距离的看客态度,会感动、会悲伤,但看着就好,不过多投入。

通过对两首诗的对比,大家可以对李商隐的人生状态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苏轼相比,李商隐可能比较傻,比较天真;与李商隐相比,苏轼更加的理性、机智,更有人生智慧。

今天我就简单介绍了一下李商隐的人生感受,谢谢各位。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