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詹万生: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起源(3)

三、夏商周三代的德育思想

(一)大禹治水和大禹精神

夏商周三代的德育我们要从禹说起。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前面我们说了尧舜,为什么没有说禹呢?正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了夏朝。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禹之子启在诸侯的拥戴下以阳城为都城建立国家,国号夏,这就是夏朝的建立。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即大禹治水。禹死后安葬于会稽 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这里有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大禹治水。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派鲧(gǔn)负责治水。鲧采用“围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不得成功。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改“围堵”为“疏导”,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堵塞的河流疏通,从而平息了水患。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用神斧劈开龙门,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更为令人敬佩的是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他的治水功绩和高尚品德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七律•大禹陵

2002年11月3日

会稽山阴大禹陵,气势恢宏如龙庭。

因势利导堵改疏,江淮河汉服水圣。

家门三过而不入,新婚四天别娇行。

岣嵝碑上蝌蚪文,治水功德千秋铭。

【题解】2002年11月1—3日,詹万生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副主编王希永教授邀请,赴浙江省上虞市出席“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征文颁奖大会,作《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报告。会后拜谒大禹陵有感而作。

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化身。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尊重实践、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因势利导、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心系民生的民本思想;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

(二)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教育体制

夏商周三代不但有了正规学校,而且有了学校德育。据《孟子·滕文公上》描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夏商周三代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明人伦”,让学生明确并懂得实行伦理道德。西周时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是王公贵族子弟的学校;乡学是设在都城之外的学校,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学校按知识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类。大学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同时诵读《诗》《书》,小学以“礼”为主要教育内容,讲究礼仪的规范。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是这一时期学校德育的特征。后来,孔子开设私学,讲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礼”就是礼节,讲道德;“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书”就是识字,包括写字;“数”是认字、算术。

(三)周公的德治与德教思想

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德高望重,史称周公。周公参与了灭亡商朝的战争,武王驾崩时继位的成王时年尚幼,周公摄政,辅佐年幼的侄子治理朝政。《尚书·大传》记载,周公摄政七年,安居臣位,全力辅国安邦,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功成身退,竭力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以他高尚的德行和德育思想赢得后人永久尊敬。陕西岐山周公庙的周公纪念碑上记载:“尧舜无子而公其子,孔孟无师而公其师”。这什么意思呢?关于尧舜的儿子是谁,历史上没有记载,如果尧舜没有儿子,那周公就是尧舜的儿子;关于孔子的老师是谁,也没有记载,那周公就是孔子的老师。有一种说法是孔子梦见周公之后创立了儒学和中国道德文化。

周公在奉事文王、辅助武王灭商纣的实践中认识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德治与德教思想。他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在“天命”,而在“敬德保民”,“敬德者天命存,失德者天命追”。他坚信得民心者得天命,而得民心的关键是实行德治,遂劝告统治者要“以德配天”。他从商纣王施行的残刑酷法中得到教训,反思并告诫治国者要“明德慎罚”,即德主刑辅,以德治国,慎用刑罚。

周朝的礼乐是周公创建的,“制礼作乐”是他实施德教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周公以其政治远见认识到德治与德教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上的极端重要性,开辟了德治与德教思想的先河。

七律•周公庙

2005年4月18日

梧桐挺拔引凤凰,槐柏虬劲迎朝阳。

尧舜之子孔孟师,西周第二太公望。

大德大智创伟业,多才多艺著华章。

自古勋劳推元圣,而今圆梦在凤翔。

【题解】2005年4月15-18日,詹万生应陕西省教科所和教科出版社的邀请,对陕西中职教师进行中职德育大纲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辅导报告。会后到凤翔县后专程拜谒周公庙,有感于周公对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遂作此诗。

今天,中华德育文化当中的德育思想的起源我们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