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教育和普及工作

全力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教育和普及工作

 5月27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对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科研成果的教育和普及等作出了重要论述。

中华文明的探源工作是一项“立体式”的系统研究,涉及考古学、历史学以及诸多人文和自然科学。如考古遗址年代学的建立,以往是通过地层、器物排队等推定年代早晚建立“相对年代”;后来,考古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建立了碳十四实验室用于考古测年,20世纪末国家开展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大量采用测年技术,将考古年代测定推向了更高的水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学者们将超高灵敏度的加速器质谱技术应用于碳十四测年,极大推进了考古测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又如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应用于人群以及动物群体迁徙的研究,仰韶文化马家窑遗址发现了不少的牛、羊卜骨,学者们根据对黄牛DNA序列的分析,认为是由西亚传入的。同时,通过Y染色体、线粒体和核基因组遗传标记从父系遗传、母系遗传和基因组全面解析了现代中国地方黄牛的群体遗传结构。这些结论对我们更为准确地探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新石器时代晚期以至商代,在黄河流域中下游的诸多考古遗址中都有牛骨、羊骨,说明古代中国的畜牧传统与中亚文明有着密切关联,展现出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多学科的充分参与,使中华文明探源工作取得了更多“精准”的数据,获得了更多让人信服的成果。

要通过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进一步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早期性、原创性和发展道路的自主性。工程启动20年间,围绕公元前3500—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如良渚文化遗址,在2007年发现了有近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2016年考古学者又发现了距今5100年到5000年前的,长数公里、宽十余米的巨大防洪堤坝,是中国迄今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种种迹象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早期文明。2019年春天,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受教育部邀请参与修订初中教材时就建议将良渚已进入早期文明添加进去,这个意见最终得到采纳。虽然如此,我们仍然看到,许多高等学校正在使用的教材尤其是历史教材却长期没有更新,有的停滞十几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成果自然未能吸收进来,更不用说近几年国家文物局实施的“考古中国”重大工程取得的重大成果的采纳。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建设是育人的关键,但从近期社会对学生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反馈来看,“教材体系”的建设仍旧是刻不容缓的。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好考古学、历史学专业的科研作用,聚集人才,把专业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积极推进利用中华文明起源工程等成果的育人工作,这项工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多次就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今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要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为此,国家就推进文物保护、古籍整理工作等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以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行。其中,中华文明起源工程中发掘的重大遗址就是鲜活、生动的教材,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建立遗址公园、文物展览馆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引导群众认识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教育和普及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既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全力以赴;也需要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们并肩作战;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只有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了解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选择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也才能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