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金太仓的小康“密码”

幸福金太仓的小康“密码”

在长江之滨、沿海之塞,有一个因皇帝粮仓而得名的城市。其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人民的勤劳与淳朴,让她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等多重机遇的叠加下魅力迸发,实力尽显,连续几十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的“第一方阵”,连续8年跻身全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首位,在2019年《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中,位列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4名。

这个城市,就是江苏太仓——这个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用群众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将全面小康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经济崛起,筑牢更高水平小康基石

一直以来,太仓市把项目建设作为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头版头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太仓社办工业、乡镇工业崛起,呈现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之势。九十年代,太仓率先走上了开发区建设之路。开放春潮中,作为大都市上海的紧邻,太仓抓住了浦东开发开放、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上海五大中心建设等发展机遇,并积极拥抱全球资本,成为各国资本竞相追逐的投资高地,实现了由单一所有制结构向民营、外资、国资等形式多样、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转变,成为颇具知名度的德企之乡。

追逐时代大潮,务实创新的太仓人从未停下锐意进取的脚步,踏准转型升级节拍,改造提升纺织化纤服装等传统产业,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了由“缺梁少柱”到撑起“四梁八柱”的转变。

回望太仓的发展,农业曾经是经济的主导,工业逐步成为经济的顶梁柱。近年来,服务业后来居上占据GDP半壁江山。三次产业竞相发展,此消彼长之间,体现了太仓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最直观的是表现在数字上。1978年太仓GDP为2.31亿元,2019年达1410亿元。太仓人口基础相对较小,人均GDP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十分亮眼。今年上半年,太仓市新签约项目276个,总投资768.5亿元;完成注册外资10.34亿美元,增长22.4%;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元,增长120%,总量和增幅创出历史新高。

今天的太仓,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贸经济+总部经济、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和航天航空等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在高质量轨道上逐浪前行,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群众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迭经变迁,一座现代田园城悄然屹立

随着沪苏通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太仓正式告别地无寸铁的历史,昂首迈入高铁时代。沪苏通铁路的开通,意味着太仓聚焦“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也为太仓谱写好“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的美丽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太仓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开辟了一条幸福大道。高铁太仓站所在地域是太仓正倾力打造的未来新城——娄江新城,这是太仓城市生长的机理延伸。

太仓的城市面积不算很大,但很有特色,功能配套完善,精致美丽。秉持田园城市理念,实现城市建设的“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三者有机融合。这一认识,指向的不仅仅是现代田园城市样板,更是一座活力四射的开放型城市——

城市布局形态上,大量植树铺绿,保留大片农田,推进城乡公共配套优质均衡,以中心城区、港城“双城”和三个中心镇为核心,构建有机疏散、层次分明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交通路网上,强化与邻市路网衔接,推进市域快速公路,贯通沿江,沿海通道,基本形成内通外联、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乡之间主次干道纵横交错,整洁宽阔,各区镇均实现15分钟上高速公路,30分钟进市区的便捷交通;

城市管理上,全面形成集数字城管、公共自行车管理、停车管理、物业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信息化实战基地,城市管理向精细管理、智慧管理迈进;

城市特色上,立足对德合作优势,在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建筑风格等方面融入更多德国元素,引进德国城市管理经验,建设具有德国风情的居住区、商业街、工业区和配套设施……

兼具欧陆风情的东方城市太仓,以城市生活的便捷舒适,让居民充分享受着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太仓城市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凭借身处长三角核心位置的优势,谋划建设娄江新城作为城市发展新增长极。这里的高铁站,将成为长三角区域“5+1”轨道交通网络的枢纽站,太仓将成为江苏进入上海的重要枢纽门户城市。这里正在建设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两所高校校区,带来丰富的人才科研资源。这里将建设临沪国际社区,高铁商务区、科教创新区,落子体育中心、综合医院、市民中心、国际学校等项目,将太仓的城市提升至新台阶,刷新“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高度。

民生优先,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由新华社《 瞭 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主办的2019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发布了第十三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太仓蝉联县级市第一,这是太仓第八次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民生连着民心,荣誉的背后,是太仓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民生优先发展的付出与收获。

太仓居民家境本就比较殷实,居民对小康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太仓的“民生一号工程”也持续加码。一项项惠民政策先后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一件件民生实事得以解决,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

过去,老百姓只求吃饱,现在餐桌丰富,讲究吃好吃健康。过去,祖孙几代人挤一间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明亮宽敞的房子,温馨舒适环境优美的小别墅更是遍布城乡,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购房补贴、租赁补贴等有关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更是让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过去,看一场电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在每周到电影院打卡的市民大有人在,更有热爱文艺的市民看起了演唱会、音乐剧。过去,大部分人的学历停留在中小学,现在不仅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更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去,看病难看病远是普遍现象,现在太仓30余万市民拥有签约家庭医生。过去,养老只是家庭及家庭成员的责任,现在太仓的老年人不仅能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还能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用餐、活动,更可以住进顾悦园、敬老院等养老机构,颐养天年。

对于特殊人员,社保保障让他们吃下“定心丸”。农民年纪大了,按时领养老金;失业后,政府帮扶上岗;遭遇变故时,社会有救济…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险”在太仓已应保尽保。社保“安全网”救助“保护伞”,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底,越过越有盼头。

这些民生举措中,不少是原创探索,经验示范全国。如太仓开创了中德合作双元制大学教育先河;建立覆盖全民的大病补充医保制度,成为国家“大病保险”新政的蓝本;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站)和老年人助餐点实现村、社区覆盖率100%,助推太仓成为发达地区的长寿之乡。

碧水蓝天,绽放江南水乡生态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太仓先后抓住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三大环保发展机遇,环保工作从污染源末端治理发展为源头削减与末端治理并重,从单纯污染源防治发展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建设相结合,实现了由具体污染治理到全面改善环境质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环保基础设施快速推进。全市持续加强环保投入,特别是近年来直接用于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护的投入占GDP比重4%以上。全市建成了城乡“污水处理网”“集中供热网”“供水网”“垃圾处理网”“清洁能源网”和“生态绿网”,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夯实了根基。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市环保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积极履行环保职能,强化污染治理,全市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编制的《2006-2020年太仓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规划》,成为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通过评审的“减排规划”。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域发电企业脱硫工程的“全覆盖”。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93%。开展重大环保整治行动,对重点A类企业进行达标排放治理,对污染行业进行提标改造;关停各类污染企业,对重大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

城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全市大力开展“六清六建”“三清一绿”“整治263”专项行动等,对主要道路、主要河道、农村村落、人居环境实施长效保洁管理;整治疏浚河道、清理垃圾杂物、取缔废品收购站点;建立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村,特别是镇村接合部和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脏乱差”局面,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生态宜居、绿色家园已经成为增强太仓综合竞争力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正选择落户太仓,干事创业。

平安和谐,铺就幸福城市底色

太仓平安建设实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连冠”,捧得“长安杯”,是首个获此殊荣的县级市。多年来,太仓积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深入推进“技防城”建设,全面营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作为人口流入型城市,太仓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一半,虽然外来人员多,但违法犯罪警情却连续10年保持下降,公众安全感持续领跑全省,打破了“外来人口增多,发案增长”定律。

太仓加强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政府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深入实施法治惠民工程,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太仓在全国最早提出了公共法律服务概念,最早出台了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工作规划,用法治打造核心竞争力。

太仓还深入探索社会治理创新,走出了一条契合时代特点、具有太仓特色的善治之路。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即“政社互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先后获评“中国法治政府奖”“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核心举措被写入国家《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

近年来,太仓瞄准打造江苏一流的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目标,构建起了市镇村三级贯通的大网格大联动大平安工作体系,90%以上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被化解在基层,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治理观念理念的转变、体制机制的调整、布局格局的重构和方法手段的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太仓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